南雍山
发表于 2023-11-15 19:54:20
kapior 发表于 2023-11-15 19:44
我这个名单里,清华学堂都是1911年之后入学的。按照清华大学自己的主张,是1911年办学的。这个有没有水分 ...
清华1925年才有本科,1929年才有大学毕业生。
MichaelSJTU
发表于 2023-11-15 19:57:30
南雍山 发表于 2023-11-15 18:54
中国大陆大学毕业生中的——中央研究院院士人数(仅计算获得学士学位以上者,肄业者、大学预科毕业或等同于 ...
一堆人文组的也好意思出来蹦哒,太滑稽了…..
我是小木南
发表于 2023-11-15 20:35:34
外地我不了解,民国时南京高校中肯定是东南大学最强无疑问
iwasgone
发表于 2023-11-15 20:38:25
rim 发表于 2023-11-15 18:54
他说的到也不是错误,是你们两个人的理解有偏差。他说的是大学堂而不是大学,这两个是有区别的。根据晚清 ...
南洋大学堂:1911年11月6日,即辛亥革命刚刚爆发之际,全校师生便齐聚大礼堂,唐文治校长朗声宣布:“本校自即日起改名中国南洋大学堂” ,之后带头剪辫,以示拥护革命,摆脱封建旧制的束缚。
学校自决定更名“南洋大学”起,便积极争取民国交通部、教育部的支持与认同。然教育部1912年10月颁布的《大学令》中规定工科大学需兼有理科,而本校只有铁路、电机二科,只属于工科门类中的专门学校。次年,学校便更名为“交通部上海工业专门学校”,此校名一直沿用至1921年定名交通大学时。
学校建设
办学成绩
虽然学校命名“南洋大学”仅一年多的时间,且未得民国政府正式应允,然办学“成绩之优美,为举国学校所仰慕”。1911年学校选送的学生作业和成绩等展品,参加意大利都灵博览会,获得最优等奖;1913年教育部有关学校更名的复函中称“该校程度实在高等以上”;1915年学校参加巴拿马万国博览会展出的学生作业与成绩,获展品一等大奖;1916年本校参加教育部在北京举行的全国专科以上学校成绩展览会,获得一等奖。
学校愿望
除追求办学成绩外,在唐校长的带领下,学校从未中止过办出“中国第一大学”的热切愿望。1910年学校凑请扩大规模,并收集美国98所大学章程,以资参考开办大学;1913年将铁路科改称土木科,将电机科改称电气机械科,设专门预科以备改立大学之需;1916年提请交通部增设机械科、恢复航海科,以应开办多科性工业大学的要求。
从历史关头的再度命名,到此后持之以恒的努力,学校办大学的夙愿终在1918年增设铁路管理科,并将土木科与电气机械科升级为4年制时,得以实现。
本来无所谓
发表于 2023-11-15 21:28:09
南雍山 发表于 2023-11-15 18:33
从清末直至1921年,整整20年,全中国只有京师大学堂、北洋大学堂、山西大学堂三所大学。北大、天津大学、 ...
国立不国立根本不重要,因为民国的教育部很穷。北洋在清末比南洋强,民国1912年成立,北洋归属教育部,南洋归属交通部,从此优势逆转。交通部以及交通系是重要的政治经济团体,为交通大学提供了经济政治支持。
本来无所谓
发表于 2023-11-15 21:34:35
本来无所谓 发表于 2023-11-15 21:28
国立不国立根本不重要,因为民国的教育部很穷。北洋在清末比南洋强,民国1912年成立,北洋归属教育部,南 ...
民国有交通银行,可没有教育银行。实力不是一个档次。
本来无所谓
发表于 2023-11-15 22:19:00
网友现在常常评价清华,gfkd直通国库。我国知名高校大多起源自清末和民国初年,那时候又是什么样呢?清用户部管国库,到清末1906年,户部改为度支部,度支部设立交通银行,处理全国铁路公路建设事宜,这批官僚跟随袁世凯进入民国政府高层,继续把控财政部交通部铁道部和交通银行形成所谓交通系政经团体,而交通大学是他们一个下属学校。
iwasgone
发表于 2023-11-16 11:37:52
本帖最后由 iwasgone 于 2023-11-16 11:41 编辑
这个投票太偏袒解放后发家致富的学校了,典型例如北京,北京解放前仅有上海十分之一的规模,高等教育不管是历史还是规模和水平其实都远不及上海(中国最早的大学圣约翰甚至完全被遗忘),上海的总票数明显不如北京,这不扯蛋么。江苏更是只有一个中央大学。金陵和东吴这种著名大学连名字都没有,而一个燕晶因为北京因为北大因为老毛的司徒雷登低十个东吴金岭,唐山交大这些学校怎么也算和北大武大南开一档结果连名字都被遗忘了。
kapior
发表于 2023-11-16 19:26:57
iwasgone 发表于 2023-11-16 11:37
这个投票太偏袒解放后发家致富的学校了,典型例如北京,北京解放前仅有上海十分之一的规模,高等教育不管是 ...
这个观点我赞同。解放前上海一度是远东第一大都市,拥有全国1/3的高等学校。上海的水准很大可能是全国最高的。早期,圣约翰、同济是完全的西式本科学校,学历国外承认,国内其他地方很难比。交大是仿美的,水准也很高。同期的大多学校实质上还是私塾性质。
qwerty9527
发表于 2023-11-16 21:29:49
kapior 发表于 2023-11-16 19:26
这个观点我赞同。解放前上海一度是远东第一大都市,拥有全国1/3的高等学校。上海的水准很大可能是全国最 ...
你有啥办法?现在就应该把全国的学校都搬到北京去。
北美王各加
发表于 2023-11-17 01:35:24
iwasgone 发表于 2023-11-16 11:37
这个投票太偏袒解放后发家致富的学校了,典型例如北京,北京解放前仅有上海十分之一的规模,高等教育不管是 ...
唐山交大和武大一档。为了吹牛逼啥话都敢说了。
iwasgone
发表于 2023-11-17 05:09:59
北美王各加 发表于 2023-11-17 01:35
唐山交大和武大一档。为了吹牛逼啥话都敢说了。
你搞笑了,把解放前的武大和唐山交大放一起是抬举武大了,解放前工科官方地位一般二已,实际唐交比武大强不少,类型不同而已。上唐交的学生平均水平和要求解放总体比武大高不少,被历史遗忘而已
九龙山老大
发表于 2023-11-17 07:43:29
央北交清 只有这四所
北美王各加
发表于 2023-11-17 09:59:54
iwasgone 发表于 2023-11-17 05:09
你搞笑了,把解放前的武大和唐山交大放一起是抬举武大了,解放前工科官方地位一般二已,实际唐交比武大强 ...
你不会是西南交大的学生吧:L
iwasgone
发表于 2023-11-17 12:14:28
本帖最后由 iwasgone 于 2023-11-17 12:18 编辑
北美王各加 发表于 2023-11-17 09:59
你不会是西南交大的学生吧
不是。唐交历史很牛x的,当年的竞争力和生源号召力可不是猫猫狗狗能比的,应该会比南开武大之类强的。
唐交和圣约翰是是被遗忘的牛校,尤其圣约翰,当年的竞争力绝对的顶级,不会比几乎任何学校差,但是解放后压根就几乎就没人知道他。例如他的医学,很小,但是水平很高,很大部分人后来去美国就医(遥遥遥遥超过其它任何学校,美国对医生的要求比国内高的就不是一个量级)
这就是历史。
天乙贵人
发表于 2023-11-17 12:57:08
iwasgone 发表于 2023-11-17 12:14
不是。唐交历史很牛x的,当年的竞争力和生源号召力可不是猫猫狗狗能比的,应该会比南开武大之类强的。
...
唐交和你交基本可以算当年交大系内的南北双子星,和你交比也不落明显下风,各有所长。可惜好端端的后来...
iwasgone
发表于 2023-11-17 13:05:17
天乙贵人 发表于 2023-11-17 12:57
唐交和你交基本可以算当年交大系内的南北双子星,和你交比也不落明显下风,各有所长。可惜好端端的后来.. ...
下风还是明显的,毕竟上海当年远东遥遥领先。唐山北京天津一代晚清的时候强势,但是明国了就快速衰落了。
iwasgone
发表于 2023-11-17 13:10:19
Suntous123 发表于 2023-11-17 13:04
大家看上面一段话,其实当年钱伟长考的是唐山交通大学,而不是上海交通大学。为什么呢?因为钱伟长考不 ...
三强都和交大有关联
钱学森大牛,北京考上海。
钱三强也要考,但是交大要求英文,只好去北大补习英文靠交大,中途遇到吴有训,被拐到了清华学物理。
钱伟长单纯就是考不上。
类似钱伟长的还有钱钟书,他堂哥钱中韩各种优秀考了交大,钱钟书偏科,文科优秀英文优秀,数学一塌糊涂。钱钟书去了清华。
大山猫
发表于 2023-11-18 06:45:47
kapior 发表于 2023-11-16 19:26
这个观点我赞同。解放前上海一度是远东第一大都市,拥有全国1/3的高等学校。上海的水准很大可能是全国最 ...
圣约翰的消失当然遗憾,但过度抬高圣约翰未必妥当。
圣约翰主要是富人家孩子的学校,高学费,以文科为主。毕业生多数富二代,从商从政,有更多机会。
理工平平,医科办的早,水平很快被协和湘雅同济等校超过,更不必说对社会服务的贡献。学风在教会学校中也很有些不同评价。
南雍山
发表于 2023-11-18 07:30:06
南雍山 发表于 2023-11-15 18:54
中国大陆大学毕业生中的——中央研究院院士人数(仅计算获得学士学位以上者,肄业者、大学预科毕业或等同于 ...
1928年前各校培养的中科院院~士(本科及以上学历毕业生)
1 北京大学: 18人
2 东南大学: 11人
3 金陵大学: 6人
4 东吴大学: 4人
5 燕京大学: 3人
5 复旦大学: 3人
5 湘雅医学院: 3人
8 北京协和医学院: 2人
8 交通大学(上海): 2人
8 北洋大学: 2人
8 唐山交通大学: 2人
8 北京农业大学: 2人
8 农商部地质研究所: 2人 (由北京大学附托农商部所办)
8 中山大学: 2人
15 南开大学: 1人
15 厦门大学: 1人
15 同济大学: 1人
15 山西大学: 1人
15 沪江大学: 1人
15 福建协和大学: 1人
南雍山
发表于 2023-11-18 07:37:53
【1946-1952年北大、清华理工农医类当时或后来成为院~士的师资对比】——(最终完整版)
院~士包含:中央研究院院~士、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国工程院院~士
1.【数学】
北大:9人
许宝禄(55)(40-70),王湘皓(55)(46-52),吴文俊(57)(51-52),
江泽涵(55)(31-94),程民德(80)(46-47),廖山涛(91)(46-47),
关肇直(80)(46-47),程毓淮(62中研)(?-49),樊畿(64中研)(?-49)
清华:4人
华罗庚(55)(33-52),段学复(55)(36-52),程民德(80)(50-52),
周毓麟(91)(49-52)
----------------------------------------------------------------
2.【物理】
北大:8人
饶毓泰(55)(47-52),黄昆(55)(51-52),胡宁(55)(51-98),
张宗遂(57)(48-52),朱光亚(80)(50-52),邓稼先(80)(46-48),
徐叙瑢(80)(46-52),黄宏嘉(80)(46-47)
清华:13人
叶企荪(55)(25-52),王竹溪(55)(46-52),孟召英(55)(47-52),
余瑞璜(55)(46-52),周培源(55)(29-52),钱三强(55)(48-52),
葛庭遂(55)(50-52),钱伟长(55)(46-82),彭桓武(55)(49-52),
洪朝生(80)(51-52),杨立铭(91)(51-52),冯康(80)(46-51),
梅贻琦(62中研)(16-48)
----------------------------------------------------------------
3.【化学】
北大:9人
曾昭伦(55)(46-67),袁翰青(55)(47-52),唐敖庆(55)(50-52),
邢其毅(80)(46-??),徐光宪(80)(51-现在),蒋明谦(80)(50-56),
高小霞(80)(51-??),钱思亮(64中研)(46-49),张树政(91)(46-49),
清华:6人
黄子卿(55)(21-52),张青莲(55)(34-52),冯新德(80)(37-52),
唐有祺(80)(51-52),侯祥麟(55)(50-52),朱亚杰(80)(50-52)
----------------------------------------------------------------
4.【生物】
北大:3人
张景钺(55)(49-75),庄孝惠(80)(46-49),殷宏章(55)(46-48),
清华:2人
李继侗(55)(29-52),陈桢(55)(28-52)
----------------------------------------------------------------
5.【地质/地理/气象】
北大:10人
孙云铸(55)(??-??),王竹泉(55)(??-??),董申保(80)(51-52),
杨起(91)(46-52),郝诒纯(80)(46-52),王鸿祯(80)(47-52),
马杏垣(80)(48-52),张炳熹(80)(50-52),阮维周(76中研)(??-50),
杨钟健(55)(47-48)
清华:6人
孟宪民(55)(46-52),杨遵仪(80)(46-52),冯景兰(55)(33-52)
池际尚(80)(50-52),徐光炽(80)(50-51),谢义炳(80)(50-52)
----------------------------------------------------------------
6.【工学院】
北大:7人
傅鹰(55)(50-52),马大猷(55)(46-52),王补宣(80)(49-52),
高景德(80)(47-51),顾夏声(94)(??-52),杜庆华(97)(??-52),
张蔚榛(97)(??-51)
清华:17人
梁思成(55)(46-72),章名涛(55)(32-85),常迥(80)(47-91),
张维(55)(47-02),张光斗(55)(49-02),刘仙州(55)(32-75),
孟少农(80)(46-52),沈元(80)(46-52),慈云桂(80)(46-50),
刘恢先(80)(51-52),吴良镛(80)(50-02),陈新民(80)(47-52),
郑哲敏(80)(47-47),屠守锷(91)(46-52),曹本熹(80)(46-52),
武迟(80)(50-53),金国藩(94)(50-)
----------------------------------------------------------------
7.【医学院】
北大:13人
刘思职(57),马文昭(55),林巧稚(55)(46-48),
冯兰洲(55),钟惠澜(55),蒋丽金(80)
吴阶平(80),诸福棠(56)(45-52),王志均(80)(50-52)
王序(80),张金哲,楼之岑(94)(51-52)
王夔(91)(52-52)
清华:0人
无
----------------------------------------------------------------
8.【农学院】
北大:10人
俞大绂(55)(47-49),李连捷(55)(47-49),陆宝麟(80)(47-49),
赵善欢(80)(46-48),蔡旭(80)(46-48),陈华癸(80)(46-47),
汪菊渊(95)(46-49),曾士迈(95)(48-49),李先闻(48中研)(46-48)
李景均(62中研),
清华:6人
汤佩松(55)(38-52),刘崇乐(55)(46-49),戴芳澜(55)(46-49),
娄成后(80)(39-49),裘维蕃(80)(48-50),李竞雄(80)(48-50)
----------------------------------------------------------------
【理工农医类院~士总数】
北大:69人
清华:54人
----------------------------------------------------------------
【理工农医类院~士总数(若不计入中研院院~士)】
北大:63人
清华:53人
除工学院和物理系之外,北大其他学院和理学院其他系,都强于清华。
南雍山
发表于 2023-11-18 07:40:40
院系调整前的中国“四大名校”的学院设置:
南京大学(7学院、35系):文学院、法学院、理学院、工学院、农学院、医学院、师范学院
北京大学(6学院、33系):文学院、法学院、理学院、工学院、农学院、医学院
清华大学(5学院、26系):文学院、法学院、理学院、工学院、农学院
浙江大学(7学院、25系):文学院、法学院、理学院、工学院、农学院、医学院、师范学院
jhdx
发表于 2023-11-18 11:06:28
南雍山 发表于 2023-11-18 07:40
院系调整前的中国“四大名校”的学院设置:
南京大学(7学院、35系):文学院、法学院、理学院、工学院、 ...
建校100多年,一直靠合并吸血续命的P大,都这么敢吹?你P牛B个啥?本部学科的是清华给的,校园是燕京的,医学部也是北平大学的“血脉”…没有1946、1952、2000年的3次吸血式合并,你北也就是所末流985文理学校
lihuawoai
发表于 2023-11-19 00:31:04
金陵大学已经因为某大学过于耀眼被遗忘了
lihuawoai
发表于 2023-11-19 11:15:48
liuxiaoran 发表于 2023-11-19 09:03
金陵大学被遗忘不是以为中央大学,而是北京,解放后北京最了首都其它多多少少都被遗忘了,包括中央大学 ...
我说的是某南也很少提及这个大学导致的
胖妞
发表于 2023-11-19 12:06:53
浙大得票不涨了,被北郊拉开越来越多快被武大追上了
iwasgone
发表于 2023-11-19 13:44:47
lihuawoai 发表于 2023-11-19 11:15
我说的是某南也很少提及这个大学导致的
你觉得森约翰被遗忘是某个学校提不提么,他的被遗忘是注定的。连唐交都没几个人知道。前面还有一个经常在这路混的居然不爽我把唐交武大相提并论。
通吃伯韦小宝
发表于 2023-11-19 14:21:46
我投的是:中央大学、北大、清华、交大、武大、浙大、燕京大学、圣约翰、北洋、中山
jinken
发表于 2023-11-19 15:25:45
iwasgone 发表于 2023-11-19 13:44
你觉得森约翰被遗忘是某个学校提不提么,他的被遗忘是注定的。连唐交都没几个人知道。前面还有一个经常在 ...
衰落都没有发言权,“绝后”被遗忘更是正常
kapior
发表于 2023-11-19 15:46:06
本帖最后由 kapior 于 2023-11-20 08:53 编辑
本尊查阅和考证的校史,可能比楼上所有人都多不止一点。我顺便谈下几个热点学校。
民国高教大致分为三个阶段:
一、清末-北洋1927,混沌期。大部分学校办的都算不上正经的本科教育。文科学校社会知名度相对较高,比如京师、两江、圣约翰(文科为主)等。北洋时期料多,搞文科更容易涨粉。能办理工农医的很少,主要是美式的圣约翰(医学),仿美式的北洋、南洋,德式的同济等少数几个学校。圣约翰乐于传教,不愿与民国教育部尿一个壶,这样也逐步把自己自绝于江湖,直到40年代行将就木时才想起要在中国注册。此时期,新旧“交通系”官僚集团权势熏天,“二总统”是代表之一。建立交通大学的初衷是用来洗钱的,不过也算是做了点善事。交通大学是规模最大的工科学校,直到解放前都如此。北洋则在和交通系脱钩之后,从此泯然众人。同济是全德式,水准很高,1915年德国承认学历,1917年在上海授予了第一个德国博士学位。注意,二战前德国是世界学术中心,比如哥廷根、柏林都是翘楚。教育总长蔡元培、代总长袁希涛都在书面文件中提到同济医工教学设备和水平国立第一。不过同济规模一直都控制的比较小。其他比较出名的还有震旦等,求是、自强等也慢慢成长起来。
二、南京政府1927-1937,大发展时期。南京政府推翻了前边的很多套路,比如大肆打压文科学校,重点发展国立,排斥交通系。因此,中山、南大从此获得了超级资源加持。同济、浙大、武大获得了大区领导地位,“四中山一同济”成为第一批国立。这里上海的情况比较特殊,教育部最初的方案是成立综合性的上海中山大学,但是交大、同济都不是综合性大学,暨大又不堪大用,圣约翰又不好用,复旦还不入眼。所以,最后只能在交大和同济中二选一,最后同济幸运入列国立,交大继续由交通部支持。主要是交大的靠山交通系退出了政治舞台,常公此时也非常推崇德国,蔡元培等也鼎力支持同济。不过同济和交大依然没有走综合性大学的路子。这也间接限制了两校后续的竞争格局。此时期,南方高校发展更快,上海一度拥有全国1/3的高校数量。全国比较知名的学校逐步多了起来,比如清华全面崛起,还有北平、青岛、川大、厦大、大夏等等,圣约翰、北洋、震旦等则相对没落。
三、1937-1949,大变革时期。财力决定胜败。教会学校、私立学校大多难以为继,国立也是冷暖自知。清华奋勇杀出,勇当一哥。央大集万千宠爱于一身,北大基本稳固,中山不温不火,浙大、武大稳健发展,交大波诡云谲,同济相对没落。私立转正的厦大、南开、复旦,教会的燕京逆势发展进入一线,心比天高的大夏转正功败垂成。燕京取代了圣约翰的教会一哥位置。上海的情况依然比较特殊,最大的变化是同济走弱。此时,德国的科教被美国赶超且德国因战事从中国撤资撤人,常公全面倒向美国,同济的办学经费大幅萎缩。同时同济因校内建有兵工厂被日军重点照顾致校园全毁,同济迁校历时三年、辗转11000公里,校运大伤,因此同济40年代人才培养十分平淡,不过已逐步转型为综合性大学。交大沪校象征性迁校,但是在交通部的支持下渝校几乎重建了一个沪校。留沪的教会大学、私立大学走鸟兽散,教员、学子纷纷抢滩交大、复旦等财力好的学校。总之是财力决定胜败。1945年教育部,将日军在上海留下的设备资产几乎全给了同济,也承认了同济综合性大学上海领头羊的定位。不过历史留给同济的时间太少了,同济历史系都没来得及培养出一届毕业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