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发表于 2025-2-28 10:17:52
|
显示全部楼层
! ` ` j8 k- P! g3 b梁作堂于1980年9月至1987年7月,在山东大学物理系连续攻读并获得学士和硕士学位,毕业后留校任教。1991年1月赴德国柏林自由大学学习,1994年2月获得理论物理专业博士学位。他始终坚定以“勤学笃行”为桨,以“求是创新”为帆,泛舟于“粒子物理与核物理”这片浩瀚海洋。, A& E/ B- a9 S* j4 o, a* w) N
1 I; w, o' j4 c# h+ h
他的主要研究方向为粒子物理理论,在高能反应意外自旋效应的起源与核子结构的早期研究中,就与合作者揭示出自旋轨道耦合与高能反应意外自旋效应的关系,发展了量子色动力学(QCD)描写核子结构和碎裂函数的理论框架,揭示高能反应单自旋不对称与超子极化的关系,曾被同行称为“Zuo-Tang模型”。2005年与合作者王新年教授原创性地提出了夸克胶子等离子体(QGP)整体极化效应。12年后,理论预言相继被系列大型国际合作实验所证实,例如,2017年美国布鲁克海文国家实验室STAR实验首次证实了QGP整体极化效应,并将实验结果在Nature作为封面文章发表,得到国内外同行迅速积极响应;2023年关于矢量介子整体极化的实验结果再次在Nature发表,为QCD相变和QGP性质的研究开辟了新途径。
2 J0 [3 }' }4 \+ ~+ {这些年来,梁作堂主持和完成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项目、重大项目课题等十余项,发表本领域科研论文100余篇,参加国际和全国学术会议百余次,举办国际学术会议及国内学术会议数十次,并多次在Quark Matter, Spin Physics 等国际学术会议做大会特邀报告。2016年,梁作堂被授予“全国优秀科技工作者”荣誉称号。
7 B% L7 K3 F% ^$ j1 Q2 l0 X: e. w8 {( G& \0 i( G4 Y' d# z+ {
2006年应邀在第18届国际“夸克物质大会”(Quark Matter 2006)上作大会报告,专门介绍“Global polarization”的理论工作,而目前自旋极化效应更是被国际夸克物质大会列为大会报告和分会研讨的常规重要专题之一;2014年应邀在国际自旋物理大会上作关于核子三维结构的综述报告;2021年国际自旋物理大会首次将重离子碰撞自旋极化列为大会报告主题之一,梁作堂应邀作大会报告,并从2022年起担任国际自旋物理委员会成员;2023年第25届国际自旋物理大会首次把重离子碰撞自旋极化列为独立的分会,梁作堂担任大会召集人主持报告,率领山东大学代表团成功申请并获得下一届大会的主办权。2025年适逢“自旋”发现100周年之际,第26届国际自旋物理大会将在青岛召开,必将为世界更加全面地了解山东大学提供新舞台。梁作堂领导的自旋物理团队也将会在国际舞台上彰显出中国的科技自强和文化自信。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