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新华书摘|哈尔滨:最早解放的大城市
2025-02-13 20:09北京新华社客户端官方账号
1946年,距新中国成立尚有三年多,哈尔滨就已解放,成为最早解放的大城市。解放大军从这里南下,新政协在这里筹备,老工业基地也从此开启承载光荣与梦想的伟大航路。
从胜利中走来
东北幅员辽阔,物产丰富,交通便利,工业颇具基础,且当年北靠苏联,西接蒙古,东邻朝鲜,西南部连接中国共产党创建多年的晋察冀根据地,战略地位极其重要。
哈尔滨,作为中东铁路重要节点城市,是东北地区水陆交通枢纽和物资集散中心,加工业和商业都比较发达,在抗战胜利后成为国共两党东北战略布局的焦点。要指出的是,国民党在九一八事变后采取不抵抗政策,也就谈不上对东北特别是东北北部有什么重要影响了。
1945年,毛泽东在中共七大上即指出,“从我们党,从中国革命的最近将来的前途看,东北是特别重要的”“只要我们有了东北,那末中国革命就有了巩固的基础”。
1945年8月,苏联红军开进东北,李兆麟率领东北抗联将士随苏军进入哈尔滨
抗战胜利后,中国面临两种命运两种前途的抉择,国共两党为争夺哈尔滨展开激烈斗争。
中共中央提前布局,提出“向北发展、向南防御”战略方针。1945年9月,中共中央决定成立东北局,先后从各解放区抽调11万人的军队和2万名干部进入东北。一系列战略部署,拉开了包括解放哈尔滨在内的整个解放战争的序幕。
1945年11月17日,苏军为履行《雅尔塔协定》,决定把哈尔滨政权移交给国民党政府。12月底,国民党200多名武装人员来到哈尔滨,并于1946年1月1日接收了滨江省和哈尔滨市政府及所属机关,但哈尔滨的实际控制权仍在苏军手中。与此同时,李兆麟等同志,在苏军保护下继续留在市内与国民党展开斗争。
在这种形势下,中共中央为掌控东北局势,夺取东北,立即作出占领东北大城市的战略决策,在哈尔滨周边集结了1.2万余人的兵力,做足充分的军事准备。
1946年4月23日,驻哈尔滨苏军开始撤退回国。前期大搞非法宣传和暗杀活动的国民党军政官员和军队大部溃散,最终于25日与撤兵的苏联红军一同撤离哈尔滨。26日,哈尔滨各界代表130人联名吁请东北民主联军进驻。
1946年4月28日,这是一个深深刻进哈尔滨历史的日子。凌晨,东北民主联军向哈尔滨市进发,偶尔遇到小股抵抗,但都将其轻松击溃。哈尔滨,在这一天终于回到了人民的怀抱。
5月,哈尔滨市政府正式成立。
6月,东北局、东北民主联军总司令部及其所属机关迁驻哈尔滨。
哈尔滨解放后,因其处于战略要冲地位,迅速成为中国共产党在东北重要的战略指挥中心,很快成为东北解放区政治军事经济文化中心,见证并支撑了解放战争的重要胜利。
新政协在这里筹备
从刚刚解放开始,哈尔滨稳定社会秩序,恢复经济生产,加强民主政权建设,利用发达的铁路和工商业资源,全方位支援解放战争前线。
东北民主联军前线指挥部移驻哈尔滨双城,指挥了辽沈战役,随着解放步伐的加快,后发展为东北野战军、第四野战军,从哈尔滨一路向南,打到了海南岛,陆续解放了很多大城市。
从1947年1月“三下江南、四保临江”战役打响,到1948年11月东北全境解放,仅哈尔滨市从事军工生产的工厂就有300多家,生产的各类武器装备和战略物资源源不断运往前线,为解放战争胜利立下汗马功劳。
解放战争中,哈尔滨人民积极响应号召,踊跃参军参战,5次大规模征兵,哈尔滨及周边12万多人应征入伍,保证了前线部队旺盛的战斗力,同时组织担架队、运输队、医疗队,为前线部队提供有力支援。
当时,作为东北党、政、军领导机关所在地,哈尔滨还培养聚集了大批优秀的党的干部。从1948年6月至1949年9月,哈尔滨市先后分多批选派2300多名优秀干部南下,参加接管和巩固新中国政权、支援南方新解放区建设的任务。
解放后,中国共产党人在哈尔滨开始了接收、管理和改造大城市的探索,哈尔滨进行了整顿金融、稳定市场、保护工商业等一系列经济改革和建设。同时,这里也成为党中央直接领导下筹建新中国的重要基地。
1948年7月,中共中央东北局在哈尔滨召开第一次城市工作会议,介绍哈尔滨市经济工作经验,为其他陆续解放的城市提供示范。
1948年8月,第六次全国劳动大会在哈尔滨举行,来自解放区和国统区的代表518人在这里共商中国工人运动和工会工作发展大计。会议正式恢复重建第一次大革命时期的中华全国总工会。
1948年秋,当时中国叱咤风云的人物云集哈尔滨中央大街上的马迭尔宾馆,中国共产党人与各民主党派人士在这里共商建国大业,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筹建共和国的历史任务从这里起步,谱写了新中国辉煌交响的第一个音符。
共和国长子的担当
东北地区是“全国解放战争命运的关键点”,也是“全国工业化的出发点”。
新中国成立后,百废待兴,急需恢复经济、发展生产。1950年2月27日,访苏归来的毛泽东视察哈尔滨时指出,“我们进城了,要学会建设城市,管理工业,这是摆在我们面前的一项新的艰巨任务,你们要下决心把哈尔滨这个消费城市改造成为生产城市”,还为哈尔滨市委题写了“发展生产”的题词,为哈尔滨市的建设发展指明了方向。
哈尔滨市委、市政府带领人民对农业、手工业、资本主义工商业进行社会主义改造,迅速完成了从旧的社会经济结构到全新的发展模式的转换。
南厂北迁、“一五”时期大规模建设,使哈尔滨市成为国家重要的工业基地。1950年,党中央作出“南厂北迁”的重大决策,将辽宁的16家工厂、5000多名职工和1200多台机器设备迁至哈尔滨,为哈尔滨的工业发展打下坚实基础。
1953年,我国实施第一个五年计划,哈尔滨被列为重点建设城市之一,苏联援建的156项重点工程中,有13项落户哈尔滨。“一五”期间,哈尔滨还建成了成套设备、多品种工具等一系列生产基地和检测中心,新建、扩建中国人民JFJ军事工程学院、哈尔滨工业大学等大学、大所,整体技术装备和生产开发能力登上新台阶,不断发展成为以机械工业和国防工业为主的新兴工业城市。
1957年,哈尔滨市工农业总产值由1949年的全国大城市排名第11位,跃居第5位,仅次于上海、北京、天津、沈阳。
回顾岁月长河,哈尔滨这座承载了历史荣光的城市,用它的坚韧、担当与奉献,书写了“共和国长子”的壮丽篇章。
改革开放后,作为老工业基地,哈尔滨也经历过适应市场经济、国企改革的阵痛。但,哈尔滨不忘“共和国长子”的责任与担当,默默耕耘,厚植底蕴深厚、百折不挠的城市气质,在奋进新时代东北全面振兴征程中,又展现出“尔滨”新形象,释放着新活力。(徐宜军、颜秉光)(本文摘自《北方更北,AMAZING 黑龙江》一书。)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