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大论坛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12
返回列表 发新帖
楼主: 蹦哥

只想说一句,去哈尔滨上大学疯了吧

 关闭 [复制链接]

新手上路

Rank: 1

10

积分

0

贡献

0

奖励
 楼主| 发表于 3 天前 | 显示全部楼层
congyun 发表于 2025-7-10 22:00
哈尔滨人文艺术国内可是相当厉害的。

没听说,你详细说说厉害在哪里

高级战友

Rank: 4

423

积分

0

贡献

0

奖励
发表于 3 天前 来自手机 | 显示全部楼层
蹦哥 发表于 2025-7-10 22:21
祖上曾阔过

现在战略地位也很重要,守护国家“五大安全”。

高级战友

Rank: 4

423

积分

0

贡献

0

奖励
发表于 3 天前 来自手机 | 显示全部楼层
哈尔滨市科教资源富集,拥有高等院校48所,据不完全统计,拥有省级以上重点实验室229个、各级工程技术研究中心250家、技术创新中心70余家、省级以上企业技术中心163家;拥有科技企业孵化器120余家,其中国家级孵化器10余家、国家备案众创空间近20家。

高级战友

Rank: 4

423

积分

0

贡献

0

奖励
发表于 3 天前 来自手机 | 显示全部楼层
哈尔滨还是一座人文荟萃的城市。欧陆风情的中央大街被誉为“万国建筑博览会”,见证着“东方巴黎”的风韵;老道外中华巴洛克建筑群,展示着哈尔滨中西合璧的文化;金上京规模宏大的朝日殿遗址,诉说着延续900余年的历史文脉;这里被联合国授予“音乐之城”的称号,入选东亚文化之都,荣获“中国啤酒之都”“中国西餐之都”称号;1961年开始的哈尔滨之夏音乐会,持续至今,成为国内举办时间最长的音乐盛会;1963年举办了首届冰灯艺术游园会,至今已有近60年历史,哈尔滨成为中国冰灯艺术的发源地;这里还是中国冰雪运动之都,2023年哈尔滨时隔30年再获亚冬会举办权,成为首个两获亚冬会举办权的中国城市。

高级战友

Rank: 4

423

积分

0

贡献

0

奖励
发表于 3 天前 来自手机 | 显示全部楼层
“东方莫斯科”“东方小巴黎”的由来

作者简介:蒋蓁,黑龙江省作家协会会员。著有散文集《风情万种哈尔滨》。

哈尔滨的两个美称:“东方莫斯科”“东方小巴黎”,享誉中外,闻名遐迩。

  同许多慕名而来者一样,我对这座“洋气十足”的城市,爱之有加,作为哈尔滨人,还多一层自豪感;遗憾的是,同许多人一样,对为什么有这样的名称,理解上囫囵吞枣,说起来囫囵半片,作为哈尔滨人,心里也常有愧疚感。
  从两本对哈尔滨影响较大的书中,得到一些启示。一本是“辽左散人”刘静严于民国十八年(1929年)出版的《滨江尘嚣录》(《居游哈尔滨之唯一指南》);一本是原哈尔滨建筑工程学院建筑系主任、建筑研究所环境心理研究室主任常怀生(1929年10月27日—2019年5月7日)教授著于1990年的《哈尔滨建筑艺术》。
  用常怀生教授的话概括,“东方莫斯科”是指哈尔滨的城市形象;“东方巴黎”是指哈尔滨的城市建筑。

“东方莫斯科”的来历

  尽人皆知,哈尔滨是用火车“拉”来的城市。沙皇俄国入侵哈尔滨之初,哈尔滨就进入了沙俄的殖民统治时期。1898年,沙俄殖民主义者为扩张其势力影响和对故土的眷恋之心情,确定仿照俄国古都莫斯科的面貌规划建设哈尔滨。1899年,在全市最高点——秦家岗(南岗)中心,建成了东正教圣·尼古拉大教堂,从此在哈尔滨确立了“东方莫斯科”的形象。圣·尼古拉大教堂也就成为哈尔滨的地标和“东方莫斯科”的象征,哈尔滨的城市规划建设从这里开始。有资料介绍,“东方莫斯科”是俄国沙皇亲起的名称。
  第一个大型规划设计作品,是南岗博物馆广场,原称教堂广场或喇嘛台广场。这里,地处南岗的岗顶,居全市最高点,是典型的俄罗斯莫斯科风格建筑广场。以圣·尼古拉大教堂为中心,形成灵活、自由、开放的不规则放射形状的道路;教堂穹顶高耸入云的十字架,成为城市视线的焦点;居高临下向四面八方传送的钟声,回荡在静穆的凌晨和绚烂的黄昏,更增添了教堂的威严与肃穆。而建于广场西北侧的黑龙江省博物馆,当时的名字为“莫斯科商场”,殖民主义者“反认他乡为故乡”,多霸道的名字!这个中东铁路局商务公司所属的大型国际商场,主要销售从俄罗斯和西欧进口的商品,商场附设华俄商品陈列室和负责招商的商务调查局、商务介绍局。估计这个莫斯科商场在“东方莫斯科”称号的“对外宣传”方面,会与教堂广场同样轰动。
  老哈尔滨的城市整体规划则始于1906年,作为代表沙俄统治的中东铁路局,在其势力范围内进行了较为科学的初期规划(不包括道外区和太平桥一带,因其归属滨江关道和吉林省滨江厅、滨江县管辖)。规划范围为南岗、马家沟、香坊、沙曼屯、顾乡屯和道里等,后来许多区域仍沿袭了原规划格局进行建设。这些规划虽没有博物馆广场那么“莫斯科”,但也有一定程度上的俄罗斯元素。


“东方小巴黎”的来历

  当时的哈尔滨作为一座新兴城市,又是快速崛起的城市,交通便利,资源丰富,商贸迅速发展,一跃成为国际通商重镇。随着财富的迅速聚集、积累和移民云集,城市建设成为重点投资领域。此时,适逢西方流行折衷主义和后来的新艺术运动建筑思潮,许多欧洲移民建筑师很自然地就把这些风格带进哈尔滨。在移民队伍中虽然俄国移民占绝对多数,但是其他国家移民的影响也不可忽视。
哈尔滨是法国之外折衷主义和新艺术运动建筑数量大且集中的城市。由于俄国当时在文化上只处于二流地位,历史上一直崇拜比较先进的法国文化,从普希金、托尔斯泰、柴可夫斯基这些被俄罗斯民众称之为“说法语的家伙”(柴可夫斯基母亲就是法国人),可以看出法国文化在俄罗斯的地位。俄国有许多建筑师到法国留学,或者请法国建筑设计师去俄国进行建筑设计,因而俄罗斯建筑一直受到法国文化的深刻影响。在哈尔滨的移民外籍建筑师也莫不如此,况且还有许多外籍建筑师在哈尔滨工作,这就形成了哈尔滨建筑艺术的丰富内容。在同一历史时期内,拜占庭、哥特、巴洛克、古典主义、古典复兴、浪漫主义(哥特复兴)、折衷主义、新艺术运动、现代建筑、中国古典、犹太和伊斯兰等东西方各种建筑艺术流派五花八门地相继出现在哈尔滨,琳琅满目,争奇斗艳,形成一个同台竞美的兴盛局面。



  但是,哈尔滨的建筑艺术主流仍是折衷主义和新艺术运动。折衷主义建筑是博取众家之长汇集于一身而形成的建筑风格。哈尔滨建筑的特征既是折衷主义的,又不千篇一律,而是各具倾向性的特点,构成了丰富而优美的城市风貌。而兴起于法国的新艺术运动,几乎与风行欧洲同步传入哈尔滨。重要的一点,法国新艺术运动仅时髦了十几年,就因战争而“休止”了“运动”,哈尔滨则将新艺术运动风格“寿命”延续了十几年。可以说,新艺术运动是法国奏响序曲,并确定主题,演绎了前面“乐章”,哈尔滨则“伴奏”全程,并“独奏尾声”,无疑为“东方小巴黎”的称誉添上浓浓的一笔重彩。沙俄殖民主义者将“东方莫斯科”作为城市的形象目标,将“东方小巴黎”作为建筑的艺术楷模,由此,哈尔滨城市建筑有较高的起点,很快步入了现代城市的行列,一直受到国内外的瞩目。
  其实,仅凭这些,还未能充分说明哈尔滨“东方莫斯科”“东方小巴黎”的全貌。
  “东方莫斯科”不仅仅是建筑和城市规划,其带来的“洋风气”早已弥漫于整座城市。在物质方面,吃的大列巴、红肠、火腿;喝的啤酒、格瓦斯等;抽的老巴夺香烟,穿的裘皮、布拉吉、长筒靴等;文化方面的“半俄式语言”、各种物品的俄语称谓,度量单位的俄式标准和用语等;古典音乐会、音乐学校、俄式教育体系等;娱乐方面的松花江泛舟,太阳岛野游、野浴、野餐。凡此种种,有些影响至今。
  而巴黎的华丽服饰装扮、音乐欣赏爱好、跳舞风气、奢靡生活之风,直接或由俄罗斯人的“转手输入”,也为这座城市增添了许多欧洲风味。
图片

  其实,老哈尔滨还曾用过一个名字“东方圣彼得堡”。“辽左散人”刘静严在《滨江尘嚣录》中写道:“地当国际要冲,所谓东方圣彼得堡之哈尔滨是也。”王丕承在该书序中也说过:“哈尔滨当欧亚交通之孔道,为东北唯一之名都,在先有东方圣彼得堡之称,最近又有小巴黎之誉,乌可不有著书,以记其繁盛之迹乎。”看来,“东方圣彼得堡”这个称谓早于“东方小巴黎”,更早于“东方莫斯科”,理由大概是来哈尔滨的许多富豪、犹太商人、文化艺术界的名人,甚至教会人员,多来自崇尚巴黎的圣彼得堡,也有的辗转巴黎又来到哈尔滨,带来了他们的商业文化思维和奢华生活方式。只是不知什么原因这个称谓“落选”。想想也是,也不能把人家两座最像样城市的名字都拿过来吧?不过,说明还是经过一番或一段时间比较、筛选的,最终“花落”“东方莫斯科”。

注:本文原载于2023年8月29日《哈尔滨日报 太阳岛》;

高级战友

Rank: 4

423

积分

0

贡献

0

奖励
发表于 3 天前 来自手机 | 显示全部楼层
外国驻哈尔滨领事馆兴衰录

作者:润古,本名刘延年,哈尔滨市历史文化研究会副会长,著名哈尔滨历史文化研究专家。

1905年日本挟战胜俄国之余威,迫使沙俄政府签下了有损中国主权的《朴茨茅斯条约》,为历时222天的日俄战争划上了句号。沙俄势力退缩到哈尔滨以东以北地区,而日本趁机向北扩张,不但在中国建立稳固的桥头堡,还控制了长春以南大部分地区。正处在风雨飘摇之中的清政府,面对两个列强瓜分东北,龙兴之地难保的现实,不得不再次举起“以夷治夷”这杆破旗,宣布东三省自主开放,并一再重申“维持各国机会之均等”,企图靠世界列强的参与来维持对日、俄的制衡,达到保全大清疆土的目的。于是从1907年起,先后有20多个国家在哈尔滨设立领事馆、总领事馆。这些领事馆靠着不平等条约所取得的特权,粗暴干涉中国内政,有的甚至非法实施治外法权,在领事馆内设有警察、监狱,镇压爱国民族志士,干尽了不可告人的勾当。这些老领事馆在哈尔滨存续了近半个世纪。

各国在哈尔滨设立的领事馆按时间划分可分为四个时段:清代末期,从1907年起至1911年末,先后有俄国(1907年)、日本(1907年)、美国(1907年)、法国(1907年)、西班牙(1909年)、德国(1909年)、英国(1911年)等7个国家在哈尔滨设立了领事馆、总领事馆。

1912年中华民国建立后,又先后有比利时(1913年)、荷兰(1915年)、丹麦(1916年)、瑞典(1917年)、捷克(1919年)、爱沙尼亚(1919年)、拉脱维亚(1919年)、意大利(1920年)、葡萄牙(1921年)、立陶宛(1921年)、波兰(1921年)、苏维埃远东共和国代表部(1920年)、苏联(1924年)等13个国家和地区在哈尔滨设立了领事机构。

东北沦陷后,1943年匈牙利与伪满洲国建立了外交关系,并在哈尔滨设立了领事馆。

1949年10月1日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苏联政府为表示对新中国的支持,于10月2日即宣布同我国建立外交关系。10月21日苏联驻哈尔滨总领事馆举行了升旗仪式。此时中国首任驻苏大使王稼祥还未抵达苏联,苏联驻哈尔滨总领事馆比中国驻苏联大使馆开馆早了10天。

1931年“九一八”事变爆发后,在日本人的扶持下东北成立了伪满洲国。但这个傀儡政府并没有得到国际社会广泛的承认,只有日本等少数几个国家与其建立“外交关系”。按照国际惯例,原驻在哈尔滨的各国领事馆就应立即撤馆或关闭,但美国、英国、法国、瑞典、比利时、捷克、葡萄牙、意大利等国出于自身利益的考虑,非但没有撤馆,而且还继续行使其职能。他们办理的签证也同样受到伪满洲国政府的承认,苏联一方面同中华民国保持外交关系,同时还允许伪满洲国在其境内赤塔设立领事机构,这不能不说是世界外交史上的奇闻。

外国驻哈尔滨领事馆关闭的原由:

1939年第二次世界大战爆发,苏联为争取备战时间,与德国签订了互不侵犯条约。根据条约规定,双方划定了势力范围:波罗的海三国立陶宛、拉脱维亚、爱沙尼亚划入苏联,成为加盟共和国,其外交权统归苏维埃联邦政府,三国设在哈尔滨的领事馆也随即关闭。

1941年12月7日,日本偷袭美国珍珠港,太平洋战争爆发,美、日两国进入战争状态。不久,日本宪兵冲进美国驻哈尔滨领事馆,查封该馆,全体外交官遭软禁。半年后被押往日本,后经南非遣送回国。同时被日伪当局查封的还有英国、丹麦、荷兰、波兰、比利时等六个国家的领事馆、总领事馆。

1942年因意大利脱离德意日轴心国,意大利驻哈尔滨领事因受到日本人的排挤,领事以患病为由离开哈尔滨,该领事馆也随之自行关闭。

1945年5月,德国战败投降,原被德国占领的法国也随之解放。日伪当局也先后将这两个国家驻哈尔滨领事馆查封;同时,西班牙、葡萄牙领事馆也因侨民少,工作量不多先后关闭。

1945年8月19日苏联红军进驻哈尔滨,日本、匈牙利两个领事馆被苏军查封。日本领事馆人员作为战俘被押往苏联。在1946年至1947年期间,丹麦、法国驻哈尔滨领事馆曾一度恢复开馆,后被中国东北民主联军和哈尔滨市政府查封。此后驻哈尔滨外国领事馆仅剩苏联一家。

1962年,中苏关系恶化,同年9月25日苏联政府正式对外公布苏联驻哈尔滨领事馆关闭。至此,存续了半个世纪的外国驻哈尔滨的领事馆全部关闭。

目前哈尔滨现存的外国驻哈尔滨领事馆遗址有:

①1907年12月14日俄国驻哈尔滨总领事馆开馆,初期设在中东铁路局外阿穆军军区军官俱乐部(现为红军街85号龙门大厦贵宾楼址)。1909年迁入公司街与联发街交角处(现哈工大博物馆址)。首任领事毕夫·留巴。

图片

②日本驻哈尔滨总领事馆,设立于1907年3月4日,首任领事川上俊彦。馆址初期设在哈尔滨花园街与果戈里大街交角处(现花园小学址)。1936年迁入红军街108号(现哈尔滨铁路局对外经贸集团公司址)。日本总领事官邸位于果戈里大街298号(现黑龙江省人民政府外事办公室址)。

图片

③美国驻哈尔滨总领事馆,于1907年1月21日建立,首任领事为费希尔。初期馆址设在果戈里大街上,后期迁入现大直街289号哈尔滨商业银行大直街营业部址。

图片

④德国驻哈尔滨总领事馆,设立于1909年8月21日,首任领事为道弥乐。初期馆址在道里区炮队街(现通江街),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后一度关闭,1920年恢复后迁入南岗区阿什河街22号,现花园小学校史馆址。

图片

⑤英国驻哈尔滨总领事馆,设立于1911年,领事或总领事先后有斯莱、哈定、柏达、义思德等人。馆址初期设在南岗区大直街与铁岭街交角处。30年代初期迁入现红军街69号(现米兰时尚婚纱摄影店址)。

图片

⑥丹麦驻哈尔滨领事馆于1916年设立,首任领事为爱·乔金逊。初期由俄国驻哈尔滨领事馆代行职能。1920年迁入道里田地街91号(现为哈尔滨国际友好城市展览馆)。

图片

⑦捷克驻哈尔滨领事馆,设立于1919年2月,先委派葛司为远东代表常驻哈尔滨,直到1931年才任命海纳为捷克驻哈尔滨领事。馆址初期在南岗东大直街71号,后迁入吉林街52号(20年代苏联总领事馆)。因此楼上方有双头鹰雕塑,被市民称之为“大鹰楼”。一年后再迁建筑街。

图片

⑧意大利驻哈尔滨领事馆,设立于1920年,首任领事吉别洛一索科。馆址初期设在南岗庙街(现南岗区红博广场附近的健民街)。后迁入现松花江街193号。

⑨苏联驻哈尔滨总领事馆,设立于1924年,初期设在吉林街18号。1927年迁入要紧街(现耀景街22号)。1962年撤馆后此楼由黑龙江省文联使用,现闲置。

图片

⑩葡萄牙驻哈尔滨领事馆设于1921年初,馆址初设在东大直街44号,后迁入阿什河街39号(现为省委幼儿园)。

图片

其它外国驻哈尔滨领事馆,由于年代久远缺乏史料难以考证,有一些则因城市建设被拆毁。

赞助会员

Rank: 4

1310

积分

0

贡献

0

奖励
发表于 3 天前 来自手机 | 显示全部楼层
哈程大 发表于 2025-7-10 23:38
“东方莫斯科”“东方小巴黎”的由来

作者简介:蒋蓁,黑龙江省作家协会会员。著有散文集《风情万种哈尔滨 ...

大哥,能不能把你这些长帖删了?看不过来啊,也影响别人的回帖效果。

新手上路

Rank: 1

4

积分

0

贡献

0

奖励
发表于 前天 08:48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relic 于 2025-7-11 09:29 编辑

本人世纪之交在hit读书,当时网络还未普及,写信贴邮票塞邮筒,打电话买ic卡,没有手机,有个bp机算超前的,qq到大三(99年)才出现。
那个时候上学坐绿皮车,从济南到哈尔滨22小时,飞机坐不起。
曾经遇到一个家是福建的师兄,大学四年回了两次家,一次是大一春节,一次是大四春节,实在是在火车上站怕了。年代不同了,沧桑巨变,切莫刻舟求剑。
现在的高铁、廉价航空、互联网极大地缩减了地理距离,也模糊了曾经泾渭分明的地域界限。这是物质文明发展对人类生存状态产生深刻影响的例证。我们必须认识到,世界是永恒运动和变化的,任何试图用过去经验简单套用现在现实的做法都是徒劳的。
hit是中国的hit,不仅是哈尔滨的、黑龙江的。一所大学,固然有其地理上的特定位置,但其学术影响力、人才培养目标和文化辐射力,是超越地域限制的。它作为中国高等教育体系的一部分,承载着国家发展的使命,其价值和贡献是面向全国乃至全球的。
选择在地理上相对“边远”的哈尔滨求学,与选择经济发达城市的孩子,其背后的思维模式和价值取向确实存在差异。这种差异可能来源于家庭背景、个人抱负、对大学教育的理解、对未来人生的规划。然而,无论做出何种选择,它们都是个体在特定条件下,基于自身认知和价值判断的结果。每个选择的背后,都承载着个体对意义和价值的追求,而真正的成功并非局限于某种单一的评判标准,而在于个体能否在自己选择的道路上实现自我价值,活出精彩。
真正的成长不在于身处怎样的地理位置,而在于你是否敢于在看似艰苦中,孕育深厚的信念与思维的锋芒。
存在决定意识,意识也可以重塑存在。哈工大人不是因环境而显赫,而是因在特定环境下仍能发光,才更显珍贵。他们的世界,虽有雪盖四野,却有思想穿越风霜。
哈工大的冰雪或许封住了街角的喧嚣,却锤炼了哈工大人的专注与定力;那种北地特有的孤傲与克制,正是抵达深远之境的起点。

老战友

Rank: 5Rank: 5

1760

积分

0

贡献

0

奖励
发表于 前天 09:35 | 显示全部楼层
好歹也阔气过也是共和国长子,底蕴还是有的。

中级站友

Rank: 3Rank: 3

227

积分

0

贡献

0

奖励
发表于 前天 09:39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wanquanhe 于 2025-7-11 09:44 编辑

哈尔滨一般公共预算收入2016-2024年呈波动下降趋势,2024年为337.8亿元,较2016年下降10.2%。

可见,哈工大的吹嘘的所谓工科实力,都是虚的。

赞助会员

Rank: 4

1310

积分

0

贡献

0

奖励
发表于 前天 09:41 来自手机 | 显示全部楼层
relic 发表于 2025-7-11 08:48
本人世纪之交在hit读书,当时网络还未普及,写信贴邮票塞邮筒,打电话买ic卡,没有手机,有个bp机算超前的 ...

写得真好!一眼就是哈工人的气质。

中级站友

Rank: 3Rank: 3

159

积分

0

贡献

0

奖励
发表于 前天 09:46 | 显示全部楼层
哈程大 发表于 2025-7-10 22:01
哈尔滨的国际化大都市进程,可以排进全国前十。享有“东方小巴黎”之称。 ...

巴黎这么脏乱差的地方,换一个吧,这个真不涨分。。。

白金长老

Rank: 10Rank: 10Rank: 10

5581

积分

0

贡献

0

奖励
发表于 前天 09:46 | 显示全部楼层
前2周回校,理学楼,计算机,材料楼 都在大修,老A04 也快重建了,加快改造硬件改善师生生活工作条件是未来几年的重点。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论坛的微信公众号(二维码如下),关注获取更多科教信息

Archiver|手机版|网大论坛 ( (鄂ICP备2021013060号-2) )

GMT+8, 2025-7-13 01:05 , Processed in 0.035465 second(s), 19 queries , Gzip On.

鄂公网安备 42018502005923号

Powered by Discuz! X3.4

Copyright © 2001-2022, Tencent Clou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