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大论坛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楼主: Johnny

2025年中科院院士增选有效候选人化学部105人,哪些上得概率大?

  [复制链接]

初出江湖

Rank: 2

66

积分

0

贡献

0

奖励
发表于 5 天前 | 显示全部楼层
Johnny 发表于 2025-9-29 19:05( j* F: u$ D. I1 X2 Q
无机感觉没有特别突出大,水平都差不多,谁上都有可能。

$ T( f+ g% U3 _9 H( A* H没有那种一马当先的,但是国奖您看这一part,四个人三个都有,很奇怪前几次增选怎么会余量比其他组多这么多,是因为国奖倾斜无机颁的多吗?

初出江湖

Rank: 2

66

积分

0

贡献

0

奖励
发表于 5 天前 | 显示全部楼层
Johnny 发表于 2025-9-29 21:58
3 f9 Y5 O. F; ~无机不太了解,让了解的来预测吧

- D9 e5 g& y& w/ [1 x' W好的好的!感谢大佬回复,我再更几个候选人,假如没人pick,我换下个赛道了就

初出江湖

Rank: 2

66

积分

0

贡献

0

奖励
发表于 5 天前 | 显示全部楼层
无机第三part,共四位,捆绑公示

初出江湖

Rank: 2

66

积分

0

贡献

0

奖励
发表于 5 天前 | 显示全部楼层
fhg教授发展了基于基团相互作用固相合成晶相、晶粒尺寸及表界面结构可控的高活性、高稳定性光/电催化材料的新方法;结合原位技术多角度揭示了光/电催化反应过程机制。承担了多项国家重点科研项目,作为通讯作者在JACS、Angew. Chem.、Nat. Commun.等期刊发表论文440余篇,被引用36000余次,H因子96,60余篇入选ESI Top 1%高被引论文,8篇入选ESI Top 0.1%热点论文,连续6年入选科睿唯安全球高被引科学家。获省科学技术奖一等奖2项,授权发明专利47项。曾入选长江特聘教授,国家高层次人才支持计划等。在多个国内学术组织任职,是英国皇家化学会会士,EES Catalysis副主编。
6 H8 L& a: T- B8 u# p& J2 c) s' Y- R# V0 C4 m2 v, F/ X+ E3 {
fhg教授坚持在无机化学、物理化学领域开展科学研究,得到国内外同行广泛关注,多篇工作入选ESI Top 1%全球高被引论文、0.1%热点论文以及“中国百篇最具影响国际学术论文”论文。重视成果转化,与公司合作建立了世界上首条年产100吨的物质石墨烯生产线,取得了显著的经济和社会效益。作为带头人带领黑龙江大学化学、材料、工程学科进入全球1%行列,并获批黑龙江省省属高校中第一个教育部重点实验室。在东北省属高校培养出一批高层次国家级人才,为我国化学学科在边远地区的快速发展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

初出江湖

Rank: 2

66

积分

0

贡献

0

奖励
发表于 5 天前 | 显示全部楼层
Bruceyong 发表于 2025-9-29 23:371 j/ G0 J/ `/ o6 ]* N2 G
fhg教授发展了基于基团相互作用固相合成晶相、晶粒尺寸及表界面结构可控的高活性、高稳定性光/电催化材料的 ...

  _" |- R9 [' B: r化学部这边会有地区倾斜吗?

初出江湖

Rank: 2

66

积分

0

贡献

0

奖励
发表于 5 天前 | 显示全部楼层
gl长期从事无机化学研究,在无机功能微纳米材料设计、可控合成及特性方面开展了深入系统的研究;发现了具有晶体形貌的非晶体(晶态非晶)的形成规律,建立普适的晶态非晶微纳结构材料系统的可控制备方法,实现了功能导向的非晶及非晶复合体系构筑及部分材料的宏量制备,开创了结构化非晶微纳米材料研究的新领域,并总结撰写了非晶纳米材料的首部英文专著。以第一/通讯作者在Science、Nature、JACS、ACIE、PNAS等期刊发表论文460余篇,他引总计26000余次;授权发明专利44件;以第一完成人先后于 2010年获教育部自然科学一等奖、2013年获国家自然科学二等奖,2024年或英国皇家化学会道尔顿地平线奖。

初出江湖

Rank: 2

66

积分

0

贡献

0

奖励
发表于 5 天前 | 显示全部楼层
lgs长期从事纳米氧化物的合成化学与功能化研究。在国际上首次提出纳米氧化物“负压力”,“水合化学”等科学概念,并得到国际同行的实验验证,产生了重要国际影响。承担过国家杰出青年基金,科技部重大支撑项目,国家基金委面上等省部级项目10余项。发表学术论文270余篇,他人引用8000余次,H因子54.

初出江湖

Rank: 2

66

积分

0

贡献

0

奖励
发表于 5 天前 | 显示全部楼层
xxr 1994年3月在北京科技大学获冶金物理化学专业博士学位,留校至今一直在北京科技大学物理化学系工作。2007年获国家杰出青年基金资助,现任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学科评议组成员(召集人),教育部创新团队负责人,英国皇家化学会会士(FRSC)、Chemical Communications期刊顾问编委等。主讲课程:"固体化学"、"材料化学"、"冶金热力学"、"相图在冶金中的应用"、"冶金和材料热力学"、"功能材料"等10余门课程。在Chem. Soc.Rev,J. Am. Chem. Soc.、Phys. Rev. Lett.等杂志发表论文160余篇,获省部级科技奖励4项,授权国家发明专利13件,培养全国百篇优秀博士学位论文获得者1名、北京市优秀博士学位论文获得者2名。
6 w' K' {- j# P  q. u2 n* y; d& S7 P% r0 E6 ^
北京科技大学固体化学研究所教授,所长。1994年北京科技大学获冶金物理化学专业博士学位。2007年获国家杰出青年基金资助,现任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学科评议组成员(召集人),教育部创新团队负责人,英国皇家化学会会士(FRSC)、Chemical Communications期刊顾问编委等。长期从事无机固体化学的教学和研究工作。利用大科学装置和固体化学新方法,在物质的合成、晶体结构、局域结构、磁结构以及负热膨胀和新物性的关联等领域做了系列工作。发现了铁电化合物负热膨胀体系,揭示了固体铁电自发极化诱导晶格热收缩的本质,制备出了系列零膨胀多功能材料。发展固体合成新方法——“化学压力”法,合成了一批新颖固体物质,如巨大极化铁电薄膜、超高TC压电材料等。在固体局域结构研究方面,从原子尺度研究化学有序元素分布以及晶格与电荷、声子、铁电、应力等的关系,研究固体局域结构对物性、化学反应的影响。

初出江湖

Rank: 2

66

积分

0

贡献

0

奖励
发表于 5 天前 | 显示全部楼层
这四个人我梳理了一下,应该都算固态晶体啥的吧

初出江湖

Rank: 2

66

积分

0

贡献

0

奖励
发表于 5 天前 | 显示全部楼层
上一组,y比较像团簇化学,另外三人应该算纳米

初出江湖

Rank: 2

66

积分

0

贡献

0

奖励
发表于 5 天前 | 显示全部楼层
我把上次高分子和无机的当选也找一下,领域可能不能重复吧

初出江湖

Rank: 2

66

积分

0

贡献

0

奖励
发表于 5 天前 | 显示全部楼层

# O$ }5 H2 V3 K高分子化学家,主要从事高分子纤维器件研究。1976年7月生于湖南省邵阳县。1999年于中国纺织大学(现东华大学)获学士学位,2003年于复旦大学获硕士学位,2006年于美国杜兰大学获博士学位。2023年当选为中国科学院院士。
2 e- K  I% _+ `% o(这个应该没重吧?)

初出江湖

Rank: 2

66

积分

0

贡献

0

奖励
发表于 5 天前 | 显示全部楼层

, |; B. w& n" e无机化学家,主要从事无机配位化学、分子铁电材料研究。1961年7月生于江西省南昌市。1982年于江西大学(现南昌大学)获学士学位,1990年于延边大学获硕士学位,1994年于中国人民JFJ后勤工程学院(现陆军勤务学院)获博士学位。2023年当选为中国科学院院士。
7 ]* x7 O5 |9 _' }9 ~% D  }$ b) {5 c0 ?- t+ l
(配位,或者说铁电化学,铁电不算大众,但配位比较多,不过这么看卜也是配位啊,转头又是配位?)

初出江湖

Rank: 2

66

积分

0

贡献

0

奖励
发表于 4 天前 | 显示全部楼层
无机最后一part,共七人

初出江湖

Rank: 2

66

积分

0

贡献

0

奖励
发表于 4 天前 | 显示全部楼层
wst长期从事仿生多尺度粘附可控界面材料的研究,学术贡献如下:设计构筑了多尺度结构匹配细胞识别的仿生智能界面与器件,实现了血液中痕量癌细胞的高效高特异液体活检。1)提出了“结构匹配和分子识别协同”的界面设计理念,突破了传统上仅靠分子识别的局限,构筑了系列多尺度细胞特异识别粘附界面材料,阐明了界面微纳结构等对癌细胞粘附行为的调控规律。2)提出了“智能桥链分子”策略,构筑了酶、热、电、pH、糖等系列智能细胞粘附可控界面,成功地实现了对活细胞的捕获与分离,避免了传统去粘附方法对细胞的损伤。3)发展了高效高特异癌细胞捕获器件与检测新技术并用于临床实验。该项目推动了我国表界面化学与纳米医学前沿交叉学科的发展。发表SCI论文200余篇,包括Sci. Adv., Angew. Chem.,J. Am. Chem. Soc.,Adv. Mater.,Proc. Natl. Acad. Sci. USA,Chem. Rev.,Chem. Soc. Rev.,Acc. Chem. Res.,Nat. Rev. Mater.等国际著名学术期刊,英文专著6章,共引用14000余次。研究成果多次被Nature,Nature medicine,Science Daily,Chem&Eng News等亮点报道,被Nature Chemistry的“The Sceptical Chemist”等人物专访报道。曾获得2014年基金委国家杰出青年基金,2014年“万人计划”青年拔尖人才,2016年教育部长江学者岗位特聘教授,2017年“万人计划”科技创新领军人才等支持。

初出江湖

Rank: 2

66

积分

0

贡献

0

奖励
发表于 4 天前 | 显示全部楼层
ltb主要从事配位化学研究,围绕人工光合作用催化体系开展了系统的研究工作,提出通过催化微环境精准调控提高人工光合效率的有效方法,建立了缺位催化中心的可控合成方法,阐明双金属协同催化的微观机制,建立的方法和创制的催化剂被50多个课题组采用。先后主持国家杰出青年基金项目、国家重点研发计划课题、国家科技重大专项、国家基金重点项目等。已在包括JACS, ACIE, Nat Commun,PNAS等期刊上发表论文360余篇,被他引14300余次, H指数67,入选爱思唯尔和英国皇家化学会高被引科学家。获授权中国发明专利33项。应邀做大会和主题报告70余次。2005年入选教育部 “新世纪优秀人才支持计划”,2006年获国家杰出青年基金,2012年获国务院特殊津贴,2014年入选英国皇家化学会会士, 2019年获天津市优秀科技工作者,2020年入选天津市劳动模范,2021年获全国五一劳动奖章,2022年获卢嘉锡优秀导师奖。现任天津市化学会副理事长,天津理工大学学术委员会副主任,中国化学会无机化学、晶体化学、绿色化学和分子筛专业委员会委员,“新能源材料”创新学科引智基地负责人,“材料微结构”教育部国际合作联合实验室主任,Sci. China Chem.、JPhys Energy、无机化学、结构化学、中国无机分析化学杂志编委,国际晶体学Acta C杂志共同编辑。

初出江湖

Rank: 2

66

积分

0

贡献

0

奖励
发表于 4 天前 | 显示全部楼层
cy,上海交通大学化学化工学院讲席教授,博士生导师。主要从事手性聚集和结晶方面研究,实现手性位点单分散多孔材料的精准合成,模型化了手性分离和催化过程,创建了手性多孔催化和分离新体系。承担了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国际合作和重大研究计划以及国家重点研发等多项课题。兼任Materials Horizons科学编辑、Chem Soc Rev和Sci China Mater等期刊编委。2017年获上海市自然科学奖一等奖,2020年获国家自然科学奖二等奖

初出江湖

Rank: 2

66

积分

0

贡献

0

奖励
发表于 4 天前 | 显示全部楼层
ld是国家杰出青年基金获得者,入选万人计划领军人才计划,英国皇家化学会会士,长期在超分子配位化学领域开展基础与应用研究,为分子设计、合成技术、晶体工程和材料创新积累了实践经验及理论基础。主要的学术成绩包括:建立超分子配位新材料体系的可控合成新方法;发展能源气体选择性吸附分离新策略,创制气体分离新材料,助力“双碳”目标;专注吡唑环三核金属簇研究近20年,提出“化学调色板”策略和“共价金属-有机框架”新概念,实现超分子配位体系的识别、发光、传感和催化功能。已发表论文300多篇,其中包括Nature (1篇)、JACS (16篇)、Angew. Chem. Int. Ed. (19篇)等,获邀在Chem. Rev.,Chem. Soc. Rev.和Sci. China Chem.等发表综述论文;授权发明专利20多件,先后获广东省科技进步奖一等奖、广东省丁颖科技奖、卢嘉锡优秀导师奖、国华杰出学者和李嘉诚卓越教学奖。 李丹为人正直,学风正派,治学严谨。应邀在国内外学术会议作大会报告和邀请报告逾百次。其指导的毕业研究生入选国家级青年人才、博士后创新计划、中国化学会“菁青化学星火奖”等。

初出江湖

Rank: 2

66

积分

0

贡献

0

奖励
发表于 4 天前 | 显示全部楼层
qxg,生物无机化学与化学生物学
. B+ n5 w! e1 ?' L1965年生。1989-1995中国科学院长春应化所研究生,中国科学院院长奖;1996-1999师从美国UMMC J. B. Chaires教授;2000-2002师从加州理工诺贝尔奖获得者A. H. Zewail教授;2002-至今长春应化所稀土资源利用国家重点实验室, 化学生物学实验室,研究员;应化所学委会常委;化学生物学实验室主任;2002年获国家自然科学杰出青年基金资助; 2007年入选“新世纪百千万人才工程” 国家级人选; 2015年当选英国皇家化学会会士(FRSC); 昆士兰大学荣誉教授;J. Mater. Chem. B 和 Mater. Adv. 副主编; J. Inorg. Biochem., Chemosensors, Mater. Today Chem., Sensors, 稀土学报, 高等学校化学学报, 应用化学等期刊编委;吉林大学生科院兼职博士生导师,中国化学会生物物理化学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化学生物学专业委员会委员,中国稀土学会理事,中国生物物理学会理事,纳米酶分会会长;2006.12-2007.5访问教授,与诺贝尔奖获得者Alan J. Heeger实验室开展生物分子识别合作研究。- [* q5 F& F/ G. k& L

. ?9 Z( H# S7 v& x$ j  2002年回国后,利用化学、生物物理、分子生物学、细胞学及材料化学等多学科交叉的优势,在对重要基因和蛋白的识别、功能调控及潜在应用等方面做了大量系统的研究工作,为认识和调控重要的与疾病发生、发作相关的生物化学过程提供重要依据。回国后已获美国授权专利1项、中国授权专利12项;入选“新世纪百千万人才工程”国家级人选;曾2次荣获“吉林省科技进步一等奖(自然科学)”;“中国科学院优秀导师奖”;“中国科学院优秀研究生指导教师”;“中科大科教融合优秀导师奖”;“长白山杰出人才”;“吉林省高级专家”。论文被评为2006年国际“百篇优秀基因治疗论文”, 2013年“中国百篇最具影响国际学术论文”,论文被Nature INDEX 2014 评为WFC=16.3。相关工作在重要期刊发表论文260余篇,包括PNAS(4篇); Nature Catal.(1篇); Science Adv.(1); Nature Comm.(5); Angew. Chem.(27); J. Am. Chem. Soc.(16); Nucleic Acids Res.(14); Adv. Mater.(20); Accounts Chem. Res.(4); Chem. Rev.(1), Chem. Soc. Rev.(5)等。Nature, ScienceDaily, Scientific American, PNAS, C&EN, ChemistryWorld, PhysicsWorld, Nature Methods, Nature SciBX等对取得的多项成果给予报道和评论。 SCI他引>3.5万次,SCI H-Index 100; 2017-2021连续5年入选科睿唯安(Clarivate Analytics)全球“高被引学者(Highly Cited Researchers)”;第七届国际四链核酸会议主席;多次在国际及国内会议作大会报告和邀请报告。

初出江湖

Rank: 2

66

积分

0

贡献

0

奖励
发表于 4 天前 | 显示全部楼层
hwy现任香港理工大学理学院院长和应用生物及化学科技学系讲座教授。1992年获香港大学化学专业一级荣誉学士学位,1995年获香港大学博士学位,1996年至1997年分别于美国德州农工大学和英国剑桥大学从事博士后研究。现任香港化学会主席,长期担任多种国际学术期刊的编委和国际编委会顾问成员,曾任Journal of Materials Chemistry C副主编(2013-2022),现任Topics in Current Chemistry主编,Energy Advances 副主编和Journal of Organometallic Chemistry编辑。长期专注于金属有机聚合物/配合物的设计、合成及其光电应用等领域的基础与应用研究。在Nat. Mater.、Nat. Commun.、Acc. Chem. Res.、JACS、Chem. Soc. Rev.、Angew. Chem.和Adv. Mater.等期刊发表SCI 论文900 余篇,他引37000 余次,h 因子95,主编4部并合著2部英文专著,2014年至2020年连续七年入选为汤森路透/科睿唯安高被引科学家,获英国皇家化学会会士、香港裘槎基金会优秀科研者奖、英国皇家化学会过渡金属化学奖(首位华人)、国家教育部高校自然科学奖一等奖(排名第一)、亚洲化学会联合会杰出年青化学家奖、何梁何利基金科学与技术创新奖、国家自然科学奖二等奖(排名第一)、日本光化学学会亚洲及泛洋洲光化学科学家讲学奖、香港研资局高级研究学者奖、教育部长江学者讲座教授和香港青年科学院创院院士称号等奖项或称号,2023年当选欧洲科学院外籍院士。9 B% Z" `4 j; j" z& @% u
主要成就如下:, d* J. l6 v& t8 G, J. N3 D; R
一、系统研究了金属芳炔聚合物,提出分子设计新思想和性能调控新策略,开拓其光电应
9 l, q5 X( i6 e0 T/ F用;首次获得汞芳炔聚合物并系统阐述其发光机制;突破金属芳炔聚合物应用于高效太
" Y6 R# Z9 u2 \3 k. z" o9 G阳能电池的瓶颈;拓展它们的高透明非线性光学性能和作为金属合金纳米粒子前驱体的
, k0 r$ I$ F; D1 Y* H9 e) c6 x% R研究。* ~' X- Q- Z) u8 T. @* F" B
1. 金属芳炔聚合物太阳能电池材料
6 B: I5 ?& s2 s7 p6 p$ s发展了铂芳炔聚合物作为给体材料在有机太阳能电池中的应用,引领了金属有机聚合物用于太阳能电池给体材料发展的新方向, 发现了该类聚合物构效关系及规律,建立了从分子水平改善材料光电转换效率的理论。在有机太阳能电池方面,我们关注到较短的激子寿命限制了激子的扩散和解离,成为限制光电转换效率的主要瓶颈。针对这一问题,我们发现了具有长激发态寿命的过渡金属配合物能够有效抑制活性层的激子复合,从而实现电子和空穴的高效分离,提升有机太阳能电池的光电转换效率。最近,我们开发的基于新型过渡金属配合物掺杂的有机太阳能电池,其光电转换效率已超过19%。
4 I0 g& Q% j' I+ M( V, b
3 @. D. K( t! K; g2. 高透明性金属芳炔聚合物非线性光学材料
3 B$ j" O* }+ B* C& _/ w8 D传统有机反饱和吸收光限幅材料存在光限幅活性与透明性间的矛盾,严重制约了它们的应用。为解决这一关键问题,从金属中心与芳炔有机配体间相互作用机制出发,以铂汞双核和顺式铂芴基芳炔聚合物,利用金属中心破坏共轭提高分子透明性并同时提高分子三线态量子产率,实现了可见光区高透明性与优异光限幅性能的统一,其性能优于C60、金属卟啉和金属酞菁,突破了光限幅领域的瓶颈,为人眼的激光防护奠定基础。
" T0 {1 {) v$ _, h, {# c* i7 E" a7 l3 ]8 q* |8 i
3. 金属芳炔聚合物作为金属合金纳米粒子前驱体材料
4 f, ~2 p. W! L6 e发展了金属芳炔聚合物作为前驱体一步法制备相铁铂合金纳米粒子的新策略;结合聚合物可溶液加工性和纳米压印高通量精密加工的优势,实现了大面积制备铁铂纳米粒子的微纳阵列图案,揭示了其作为位元规则介质的应用潜力,为解决纳米粒子难以图案化的技术瓶颈和高密度信息存储的关键问题提供新方法;通过调控双金属聚合物分子结构,进一步将此方法拓展至其它功能性合金纳米粒子。& B$ o7 r' T8 R* Y

2 K! \; @* c+ b! x3 E( w4 _4. 我们还专注于设计和合成新型金属化石墨烯二维材料,探索其在非线性光学和光电催化领域的应用。近期,我们成功通过界面辅助自下而上方法制备了两种汞掺杂的石墨烯纳米片,这两种纳米片在非线性光学材料的性能上与现有先进材料(如石墨烯、黑磷)相媲美。同时,这些金属化石墨烯纳米片具有出色的催化活性,能够有效实现光电催化二氧化碳,助力碳中和目标。. E9 U! c8 y6 b1 n

' B1 X; u; {) ^0 J) H: w二、提出了磷光功能配合物分子设计新理念,建立以主族元素官能团调控配合物磷光性质
$ W& p3 z6 Z9 f0 s的新策略,突破电致发光器件效率的技术瓶颈。. t3 Y# b9 S0 w. s2 w( @0 G3 y
1. 我们团队涉及的新型有机发光材料包括过渡金属发光配合物。针对这些发光材料的激发态(如发射波长、发射半峰宽、发光量子效率、激发寿命、非辐射跃迁速率、辐射跃迁速率等)及材料稳定性等方面,进行了深入系统研究,成功实现了高性能蓝光、黄光、红光、近红外和白光有机发光二极管。
) R* X: @9 ^8 O3 d2 I& A3 h2 w# \5 A* I3 [- M" R
2. 具有载流子注入/传输性能的磷光配合物用于高效电致发光器件
4 ?( w+ ~; P/ ~4 W$ H1 Z为突破传统磷光铱(III)、铂(II)配合物由于载流子注入/传输性能差造成的电致发光效率低的瓶颈,利用咔唑、芳香胺、芳基硼、芳基砜等官能团发展了一系列具有载流子注入/传输特性的磷光配合物,多次突破单层聚合物白光器件的效率。通过树枝状红色磷光分子发光效率与发光颜色的优化平衡,突破深红光器件效率瓶颈,为开发新型高效磷光分子开辟了新途径。# X& W" J& K4 p" D0 c" p- a

% Y9 Z) V- v" M' G' X3. 磷光配合物发光颜色调控新理论
7 P* i/ P, B/ ?8 E0 q2-苯基吡啶类磷光配合物发光颜色的调控是有机电致发光领域重要的研究课题之一。利用含主族元素芳香电子受体调控该类磷光配合物分子内的电荷转移,形成低能级发光电荷转移态,实现红色磷光发射。该方法获得的磷光配合物同时具备长波长发射和电子注入/传输的性能,克服了传统发光颜色调节策略的局限。

初出江湖

Rank: 2

66

积分

0

贡献

0

奖励
发表于 4 天前 | 显示全部楼层
shz
# N% y/ e' w" @1. 他早期从事金属铋的化学和生物化学研究,解析了柠檬酸铋在酸性环境的化学形态和结构,首次发现了了这类化合物的金属-有机-框架结构。该系列工作已被写入新版的无机化学教材中无机化学教材(Weller, Overton, Rourke, Armstrong, “Inorganic chemistry”牛津大学出版社,2025年)。他关于铋剂的化学形态和结构方面的研究也为中国企业在质量检测和新产品开发提供了有力的技术支撑,提高了中国民族企业的国际竞争力。) i) z& T3 ]7 |% n
2. 他是金属组学的发起人之一,他领导的团队成功地将金属组学运用于化学生物学和生物医学领域中。建立了全球领先的金属蛋白质组学技术平台,并成功地将其应用于金属化合物对重大环境健康风险的影响评估。
9 X2 E/ P/ h2 Y+ d% v: e3. 他提出了治疗新发传染性疾病的新策略-靶向性抑制病原体关键金属酶。提出了金属药物(化合物)多靶点抑制微生物感染的新的药物作用机制和鸡尾酒疗法的药物发展新思路。基于铋剂的治疗新冠口服药物已于二零二二年七月在香港进行临床2/3期实验。
4 E4 b. U) l* n; e; Z& |5 r4. 他和亚洲其他国家的科学家于2003年共同发起“亚洲生物无机化学会议”,并任该执委会主席达十四年,领导和设立了亚洲生物无机化学会议三大奖项。“亚洲生物无机化学会议”已成为该领域极具影响力的国际学术会议和交流平台。现任「国际生物无机化学协会」主席(首位华人担任此职)。5 |0 R2 C$ V) E0 l! _2 s6 J& t! w
+ ]1 I5 t2 f( `! q& U
他发表各类论文250余篇,出版英文著作2部。应邀在众多国际和地区学术会议上做大会和主旨报告, 他还曾担当「生物无机化学杂志」(Journal of Biological Inorganic Chemistry, Springer) 编辑,英国皇家化学会(RSC)“金属生物学(Metallobiology)”丛书编辑及若干学术杂志编辑委员会成员。他目前担任香港研究资助局(RGC)专家组评审专家,并多次担任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评审专家。2 k8 U3 ^$ c" ]& o' Z) s+ g
曾获2005年香港裘槎基金会2010-2011年度「裘槎优秀科研者奖」,药明康德 「生命化学研究奖」(2016), 美国加州大学·伯克利‘Earl L Muetterties Memorial Lectureship’讲座奖 (217-2018),中国分析测试协会「科学技术特等奖」(2021),香港研资局「高级研究学者者奖」(2021-2022)、亚洲生物无机化学「杰出成就奖」 (2022) 和英国皇家化学会‘Dalton Horizon Prize’(2023)。

初出江湖

Rank: 2

66

积分

0

贡献

0

奖励
发表于 4 天前 | 显示全部楼层
我觉得这七位都可以说和材料相关吧,孙和曲可以视为生物无机,这个领域是不是好久没上人了,就是奖方面没那么大优势,剩下一个做仿生,一个做手性超分子,另外三人应该在配位赛道?

初出江湖

Rank: 2

66

积分

0

贡献

0

奖励
发表于 4 天前 | 显示全部楼层
高分子又重新捋了一遍,也有两组捆绑(≥3人)
( x5 g; x$ Y) `" I单兵:qjl、zgz、zdq、jxq、lyf、lz
! m! `( _1 O& ?第一组:pj、cys、chz、hf、wlx
* @- s1 D6 V5 t) E, S! T第二组:djd、syq、wj、ws、xt
8 }4 Q9 T" U  z还可以发现一点,与浙大一样,今年华南理工三位候选也全部冲击高分子赛道,有点费解

初出江湖

Rank: 2

66

积分

0

贡献

0

奖励
发表于 4 天前 | 显示全部楼层
晚些时间,假如无机没人讨论,也放下高分子的材料,然后进入分析环境赛道(+谱学)

初出江湖

Rank: 2

66

积分

0

贡献

0

奖励
发表于 4 天前 | 显示全部楼层
好吧,无机确实冷场,那把高分子的再贴一贴

初出江湖

Rank: 2

66

积分

0

贡献

0

奖励
发表于 4 天前 | 显示全部楼层
qjl, 原中国石化首席专家、北京化工研究院副院长。分别在中国科技大学、北京化工研究院和北京大学获得学士、硕士和博士学位。长期坚持从基础研究出发进行聚烯烃等高分子材料的技术创新,获境内外发明专利授权460多件,发表SCI论文 130余篇。获国家发明二等奖二项、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一项(2007 2012 2004)、中国专利金奖一项和优秀奖三项。还获得亚洲化学联合会“经济发展杰出贡献奖”、中国化学会“化学贡献奖”、中国化工学会“侯德榜化工科学技术成就奖”、中国石化联合会赵永镐科技创新奖、中国科协“全国优秀科技工作者”和华锐成就奖等。曾任中国化学会高分子学科委员会副主任委员、973项目首席科学家、中国合成树脂协会副理事长兼聚烯烃分会会长等,是首批国家新世纪百千万人才工程国家级人选、中国化工学会首批会士。$ c& S* h& H; [- n+ B/ y4 J
* v+ H' C; ~! |. s: L
聚烯烃等高分子材料与国民经济、国防军工密切相关。长期担任聚烯烃国家工程研究中心主任,坚持从基础研究出发进行技术创新,推动了我国聚烯烃等高分子产业从跟踪创新向原始创新的转变。鉴于其在聚烯烃等高分子材料方面的创新性贡献,他多次受邀在国内外重要学术会议作大会报告,包括中国化学会第27届学术年会(2010,厦门,中国),全国高分子学术论文报告会(2021,北京),22nd annual meeting of the polymer processing society(2006,Yamagata, Japan),24th annual meeting of the polymer processing society(2008,Salerno, Italy), 23rd International Polyolefins Conference of the Society of Plastics Engineers (2011, Houston, USA),  美国塑料工程师学会2013年学术年会(SPE ANTEC 2013,Cincinnati), 28rd International Polyolefins Conference of the Society of Plastics Engineers (2016, Houston, USA),  第二届材料科学与工程国际会议(2017,西安),第十一届全国高聚物分子与结构表征学术研讨会(2018,武汉)等。2011年他受美国塑料工程师学会邀请,成为在最权威聚烯烃国际会议作大会邀请报告的首位中国学者。

初出江湖

Rank: 2

66

积分

0

贡献

0

奖励
发表于 4 天前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Bruceyong 于 2025-9-30 15:13 编辑
- @) |5 f, q' G3 r5 _3 h4 E( G7 D
小猪头 发表于 2025-9-26 08:39
) z1 o! G  \. ~9 G8 s6 s+ G如果仅以二等奖为限,高分子也就陈永胜,申永青和王均三人,王均还有一个自然二等奖排第二,排第一的宋尔卫 ...
# [0 ?" \4 k) t" H- _: t
我发现乔居然有一个二等奖,这个之前没有考虑到

初出江湖

Rank: 2

66

积分

0

贡献

0

奖励
发表于 4 天前 | 显示全部楼层
zgz长期从事高分子化学与物理的基础和应用研究,其工作概括为两方法、一反应、一材料。
4 p) t2 d, }. _  q" r1) 两方法:最早将具有能量耗散测量功能的石英晶体微天平技术(QCM-D)用于界面高分子构象研究,确定了其测量参数在大分子体系中的意义,为QCM-D在高分子体系中的应用奠定了基础,也为海洋防污材料表征与筛选提供了方法。在微量量热测量中,建立了浓度和扫描速率一起外推求取平衡态热力学参数的方法,实现了高分子单链构象变化的热力学表征,为高分子溶液热力学提供了地标。
! o- K- Z5 V: @: Z2 e2) 一反应:发现了一类新聚合反应:乙烯基单体和环状单体的阴离子杂化共聚反应。该反应是高分子合成方法学上的一次突破,为合成多功能降解高分子提供了新路径,已应用于高性能海洋防污树脂的合成等方面。该反应的发现比日本学者发现阳离子杂化共聚反应早了一年。
: m  s5 @4 o& z+ h" ~3) 一材料:提出了“动态表面防污”策略,并成功研制主链降解高分子基海洋防污材料,实现了规模化生产和应用,解决了海洋装备防护中的卡脖子技术问题,有力服务了国家重大需求。
  F; h5 W5 i1 K8 m/ G1 @1 N; x) j至今发表学术论文310多篇,其中通讯/第一作者130余篇, 出版专著2部、译著1部。获授权中国发明专利50余件(PCT 6件),美、日、澳等国外专利4件。以第一完成人获2021年广东省技术发明一等奖、2022年高等学校科学研究优秀成果奖(科学技术)科技进步一等奖、2022年广东专利金奖。

初出江湖

Rank: 2

66

积分

0

贡献

0

奖励
发表于 4 天前 | 显示全部楼层
zdq长期从事有机功能分子的设计合成与光电功能研究,围绕分子内的电子/能量/质子转移过程以及分子聚集态的结构和功能的调控这一关键问题,研究并建立了响应性多稳态功能分子的设计策略,合成了系列结构新颖的响应性功能分子,构筑了新概念原理型分子器件,发现并揭示了四硫富瓦烯分子的新性质。他突破传统上关于共轭分子体系中烷基侧链的认识,提出烷基侧链修饰策略,有效提高共轭大分子链间排列有序性,大幅提高载流子迁移率,为发展高迁移率和多功能有机半导体提供了新方法,为有机功能材料化学领域的发展做出了突出贡献。发表SCI论文350余篇,包括JACS (10), Angew. Chem. (9), Chem. Sci. (6), Sci. Adv. (2), Adv. Mater. (8), 被SCI他引11500余次;应邀撰写中/英文专著章节8章。两次获国家自然科学二等奖(2008、 2014;第四完成人)和北京市科学技术一等奖(2015;第一完成人)。学风严谨、待人谦虚、开拓创新,所取得的突出成果有力推动了有机功能分子研究领域的发展,促进了有机化学与其他学科的交叉。

初出江湖

Rank: 2

66

积分

0

贡献

0

奖励
发表于 4 天前 | 显示全部楼层
jxq创造性地提出了肿瘤探针设计新概念和信号放大新机制,构建了对乏氧、酸化等肿瘤微环境产生多重响应的高分子光学探针,实现了对肿瘤细胞、肿瘤组织和肿瘤转移的超灵敏、多层次精准检测,相关工作入选Nature光学诊断特辑和Nature庆祝2019年诺贝尔生理或医学奖研究论文特辑;构建了多种先进的高分子给药系统,其中聚乙烯基吡咯烷酮-聚己内酯纳米给药系统被业内专家认为填补了空白,纳米管药物传输系统被斯坦福大学戴宏杰教授认为我们第一个实现了碳管状药物的SPECT活体成像。率先将硼酸作为肿瘤靶向基团引入到纳米给药系统,实现了纳米药物的主动靶向和精准递送;提出并建立了"大分子-单体对法"构筑生物大分子组装体的新方法和理论,实现了生物大分子纳米载体的多层次结构和功能的调控,并进一步拓展到大分子/无机复合纳米载体的组装。该方法先后被全球42个课题组使用和确认,突显其通用性。所培养的青年教师和学生有 3 人获得国家基金委优秀青年基金资助,1人入选中组部青年高层次人才。2006年获国家杰出青年基金资助,2018年获国家重点研发项目的资助,相关研究成果与多家药企签订了转化协议。2 I( }, o6 u+ N6 l2 T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论坛的微信公众号(二维码如下),关注获取更多科教信息

Archiver|手机版|网大论坛 ( (鄂ICP备2021013060号-2) )

GMT+8, 2025-10-4 07:44 , Processed in 0.114840 second(s), 20 queries , Gzip On.

鄂公网安备 42018502005923号

Powered by Discuz! X3.4

Copyright © 2001-2022, Tencent Clou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