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发表于 2025-10-14 09:29:06
|
显示全部楼层
cp i& s4 U8 s( M4 z* {, T' w0 E
申请人从事储氢材料和多相催化研究近20年,首次提出H+与H-复合这一材料设计理念,开创了氨基化合物-氢化物(Nature 2002)和金属氨基硼烷(Nature Materials 2008)两类储氢材料体系,二者已成为当前储氢材研究的重要分支,先后有40多个国家的130余个单位随之展开研究。氨作为氢源载体,其催化合成与分解是关键技术。申请人进一步将储氢材料应用于氨的催化合成与分解,先后开发了AH—3d金属与ANH—3d金属(A = Li, Ca, Ba等)这两类复合催化剂体系,实现了在较低温度下氨的催化合成与分解(Nature Chemistry 2017, Angewandte Chemie International Edition, 2015),为横亘一个世纪的科学难题打开局面,亦为基于可再生能源的第三代合成氨催化剂的研发开辟了方向;申请人利用金属(亚)氨基化合物作为载氮体,探索了一条低温化学链合成氨的新过程,使得N2的活化与转化在不同的催化中心进行,实现了在常压下氨的高效合成(Nature Energy 2018),为基于可再生能源的合成氨过程的研发提供了新思路。: e3 a7 ] w3 y w
申请人发表研究论文180余篇,引用11000余次,单篇引用过1000次论文2篇。受邀为Nature Reviews: Materials和CHEM 等撰写综述及评述。拥有国际、国内专利67项,已授权19项;在国际学术会议上做大会和邀请报告70余次;组织国际会议10余次,担任2011年美国材料学会春季大会主席,2019年金属氢体系高登会议副主席;担任IEA-Hydrogen 执委会委员及中方代表、国际氢能联合会国际顾问、JEC副主编、ChemSusChem 国际顾问、Sci. Rep.编委等。2011年获中国青年女科学家奖,2012年获国家杰出青年基金资助,2013 年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2019年入选国家第四批“万人计划”创新领军人才。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