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发表于 2025-10-12 11:50:39
|
显示全部楼层
lcz
" N+ t8 c% W7 s9 d1 A+ P; n2018-2022年入选科睿唯安跨学科领域全球高被引科学家;2022年入选国际先进材料协会会士(Fellow of the International Association of Advanced Materials, FIAAM),并获得IAAM科学家奖(IAAM Scientist Award);2019年当选第十三届上海市政协常委,入选国家“万人计划”科技创新领军人才;2018年“纳米材料化工”科技部重点领域创新团队负责人;2017年当选第十三届上海市政协委员;2016年荣获上海市“五一”劳动奖章;2015年入选英国皇家化学会会士(Fellow of the Royal Society of Chemistry,FRSC);2014年入选教育部长江学者特聘教授并获得全国优秀教师称号;2013年入选国家百千万人才工程并被授予“有突出贡献中青年专家”荣誉称号;2012年获上海市自然科学牡丹奖和全国优秀科技工作者;2009年获吴蕴初化学化工科学技术进步奖、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和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获得者;2008年入选上海市曙光学者跟踪计划、上海市优秀学科带头人和第四届上海青年科技英才;2007年入选上海领军人才;2004年入选上海市曙光学者;2000年入选上海市青年科技启明星。' V* z9 [" R" z5 u4 C- F0 T
* R; Y% o" W- N7 `! U' d
主要从事纳米材料与低碳能源化工领域的研究。研究方向包括:高附加值化学品电催化合成与过程强化,先进纳米能源材料与新型储能电池,聚合物纳米复合材料制备与加工,纳米材料制备的化工基础与过程放大等。
5 ~: h0 Q; m+ U1 U& g$ t! u0 v$ X4 \3 ?+ y8 c0 r, g
将化学工程基本原理与方法应用于纳米材料制备与组装过程,创新性提出基于微区反应-传递精准控制材料结构的新策略,建立了材料原子组态及多尺度结构调控新方法。首创微区限域反应精准调控晶态材料本体及表面原子近程结构新方法,建立微区传递/反应调节晶体取向生长及表面原子构型理论策略,创制了系列形貌新颖以及特定晶面主导的纳米材料及其自组装结构,揭示其光电转换性能及器件稳定性机制。
0 r4 m* F" L' f& x6 P3 b( w
, f: v3 a% ^+ v& y% C创新性提出表/界面限域构建特定异质界面晶态氧化物复合碳材料新思路,创制了丰富异质界面氧化物纳米晶嵌入介孔碳复合材料,发现界面阳离子富集及扩散强化显著增强电化学反应动力学。基于微区限域反应构筑了新颖多级结构和叠层超结构碳基复合金属硫氧化物负极材料,实现了材料组分结构之间的优势性能耦合协同;建立了表面包覆和体相掺杂高镍三元正极材料制备方法,发现高价阳离子掺杂减小Li/Ni混排并扩大层间,增强锂离子扩散和稳定结构,极大地提升储锂比电容量和稳定性。3 V. [. u' S. N
/ r: n7 ^# J. y
创新性提出利用微区反应精准构筑低碳能源小分子电合成催化材料,创制了具有丰富氧供体的团簇催化剂等新体系,实现了二氧化碳电还原制备甲酸和环氧乙烷等产物;设计开发了阴极与阳极反应过程耦合电催化反应器,实现低能量输入且高转化率的二氧化碳直接制环氧乙烷;阐明了电催化材料表界面结构及其动态演变与电催化性能的耦合关系,通过强化催化层中传递过程,显著提高了工业级电流密度下二氧化碳电还原制甲酸的单程转化率。
5 U" \ d2 s3 V0 ^" R
7 }7 {* u7 Z& U n将化学工程基本原理与材料成核生长机理相结合,提出纳米材料制备过程中化工基础问题的研究方法,阐明反应和传质协同作用对材料结构和功能调控规律,创新性地建立合成过程中材料形态控制方法及反应器设计原理,实现了多种无机纳米材料制备过程的工业化放大。建立了无机纳米材料表面原位接枝改性及修饰等新技术,揭示了有机化无机颗粒改性聚合物材料的界面结构与增韧机理,开发了多种性能优良聚合物复合材料新体系并实现产业化和应用,创造了显著的经济和社会效益。, d( w! {: B5 e. F+ X& o
" y4 R2 A/ `2 @' z, U" R
申请中国发明专利130余项,其中授权108项;在Nat. Catal.、Natl. Sci. Rev.、Energy Environ. Sci.、Adv. Mater.、J. Am. Chem. Soc.、Angew. Chem. Int. Ed.、Nature Commun.等期刊发表SCI论文620余篇,其中化工主流期刊AIChE J.、Chem. Eng. Sci.、Ind. Eng. Chem. Res.和Chem. Eng. J.等70余篇,国内外学术会议大会和特邀报告100余次。发表论文总被SCI引用32000余次,H因子85,ESI高被引论文40余篇。
! j" W! D8 Y4 r. C+ @
0 K1 Z0 K* U# z1 Y' P近年来主持承担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国家国际科技合作专项、863、973项目前期研究专项、上海市基础研究重大和浙江省重大科技攻关等重要项目。作为第一完成人分别获得2020年度国家自然科学二等奖、2009年度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2017年度上海市技术发明一等奖、2014年度上海市自然科学一等奖、2010年度教育部自然科学一等奖、2009、2006和2004年度上海市科技进步一等奖,以及省部级科技进步二等奖1项和自然科学二等奖2项。
1 s4 f3 y2 T( C
% k. E. t3 N+ Q. l7 e* d培养年轻教师及博士研究生中,3人成为国家优秀青年科学基金获得者,1人成为国家优秀青年科学基金(海外)获得者,3人入选国家“万人计划”青年拔尖人才,5人入选上海高校“东方学者”特聘教授,2人入选上海市曙光学者,3人入选上海浦江人才计划,10人入选上海青年科技启明星计划,3人入选上海市晨光学者计划,2人入选博士后创新人才支持计划。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