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本帖最后由 舵手 于 2025-11-16 08:53 编辑
; J+ C1 H% y* u; J O& X; U
, A* ~* N. U% U M7 q+ \2025年,复旦25位有效候选人,其中科学院22位,占比88%;工程院3位,占比12%。. S) n- r# {$ c* x' R* c/ a! Y1 s' M F
. X4 Y a/ o4 p# Y/ f2 f在科学院的22位候选人,有高达86.4%(19位)的候选人扎堆在两个学部:数理学部(8人)和生命医学学部(11人)!如此单一、畸形的学科结构怎么可能多点开花、硕果累累?!更何况这22位候选人中有13人(占比59%)并无国家奖(物理4人中只有周1人有国家奖,化学2人都无国家奖,生医11人中只有徐、周、汤三人有国家奖),不无凑热闹之嫌(而表面上的候选人数量会误导校领导,让校领导误以为复旦这些人很有硬实力,很有竞争优势,其实不然)。所以,复旦每届1-2个就是常态了。
8 q1 }8 V+ u- [# d9 p% D) }, h老夫从一开始估计就是0-2个,1个属于正常。
, r; }: g& E! Y# `. \5 G& a7 z
& H0 O2 `* w o未来对策:
- ^+ h, o" \- a! Q 1、加速老工科(计算机科学、环境学科、材料科学等)、新工科的弯道超车进程;尽可能补全理科主干部分(譬如地质学、地球科学、地理学、海洋科学、天文学等);加强医科(法医学、口腔学科、护理学、中西医结合等)的薄弱环节。
) C6 T& D c& G; k- B# p 2、在各个主要学科布局真正顶尖的人才(大力培养和引进),拒绝非顶尖人才(既浪费金钱,更浪费学科发展的宝贵时间)。让一个平庸之辈执掌某个院系十余年,引领某个学科十余年,真的贻害无穷,教训深刻!& \" P9 J% R9 o+ S8 H+ ~
3、对数学、生命科学、物理学这3个A+学科进一步做加法,对化学学科(已获国家自科一等奖)再下猛药,继续保持理科主干学科的优势地位。
( c$ g. V# ?$ g' p 5 i! [+ T V# T, N9 R% T; M
[附]许校长在任期间最大贡献之一就是从无到有新建了大气科学,现有一支包括2个全职中科院院士、4个全职杰青、多位长江特聘在内的高水平师资队伍(全职有28位教授、8位副教授、10位青年研究员、副研究员)。
8 Q0 X' X( f( ?7 j8 A+ B, U2 a A9 R [
4 j D- N7 K; f, m" {
7 _" X$ l7 u9 @; y
7 W/ N& Z' {! [' ?+ U# P! Z3 W
# e2 j8 K. ]# n2 m* M! P' j& F C: V0 R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