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中国农业大学植物保护学院彩万志/李虎/段元格团队在核酸领域著名期刊《Nucleic Acids Research》(核酸研究)在线发表了题为《On the origin, evolution, and maintenance of RNA editing》(RNA编辑的起源、演化与维持)的论文。 9 E9 a, k2 Z/ r4 ]1 p+ O2 b
近日,我院韩成贵教授/王颖副教授团队在期刊《植物生物技术杂志》(Plant Biotechnology Journal)上在线发表了题为“An Efficient Beet Severe Curly Top Virus-Based Vector for VIGS and HIGS in Beta vulgaris”的论文,为甜菜的基因功能以及甜菜与病原物互作研究提供了一个高效的病毒载体工具。
植物会将部分光合作用产物以分泌物的形式释放到根际土壤,用以吸引并调控微生物群落。2025年9月25日,中国农业大学张福锁院士团队宋春旭副教授课题组与荷兰瓦赫宁根大学Marnix H. Medema教授课题组合作,在Nature Communications上发表论文,推出了首个专门预测细菌根际定殖能力的生物信息学工具rhizoSMASH。该工具能够揭示不同细菌利用根系分泌物的遗传潜力,并预测其在根际的定殖能力,为有益微生物在农业生产中的应用及绿色可持续农业的发展提供了新思路。
近日,中国农业大学动物科学技术学院张帅教授与王军军教授在国际出版集团Wiley旗下学术期刊《先进科学》(Advanced Science)发表综述论文《大数据和人工智能驱动的数学模型:为可持续精准畜牧业提供解决方案》(Big Data and AI-Powered Modeling: A Pathway to Sustainable Precision Animal Nutrition)。该论文从数据收集、模型构建到实际应用角度系统梳理了人工智能时代精准动物营养体系的完整闭环建设路径,为全球畜牧业的可持续发展提供了切实可行的解决方案。
2025年10月6日,中国农业大学农学院李自超教授课题组在Nature Communications期刊在线发表研究论文“Natural variation of GNP2 enhances grain number to benefit rice yield”,该研究从分子层面系统阐释了GNP2基因调控每穗粒数的生物学机制,为水稻高产育种实践提供了新的理论依据和可利用的基因资源。
近日,中国农业大学苹果育种团队在JIPB发表了题为"Natural variations in MdBPM2/MdRGLG3-MdNAC83 network controlling the quantitative segregation of apple fruit storability"的研究论文 (https://doi.org/10.1111/jipb.70044)。该研究在3号和16号染色体的重叠QTL区间内,预测并验证了MdNAC83、MdBPM2和MdRGLG3基因的4个功能变异参与调控苹果果实耐贮藏性。
近日,孙丹峰教授团队在遥感领域国际顶级期刊Remote Sensing of Environment上在线发表了题为”Improved mapping of perennial crop types based on intra-annual biophysical changing patterns of spectral endmembers”的研究论文。该研究提出了一种基于地表光谱端元年内生物物理变化模式(CPSEM)的多年生作物类型制图新策略,为复杂农业景观下的多年生作物识别提供了新的策略。
近日,中国农业大学土地科学与技术学院马韫韬教授团队在日光温室数字化与智能化生产领域取得重要进展。团队在可再生能源领域国际顶级刊物Renewable and Sustainable Energy Reviews上发表题综述论文Advances in 3D Simulation Technology for Solar Greenhouse Systems: A Review。该研究系统总结了三维仿真技术在日光温室生产中的应用现状与发展趋势,为推动我国智慧设施农业的发展提供了重要的理论与技术参考。
近日,中国农业大学园艺学院郭仰东团队在植物学权威期刊The Plant Cell发表了题为Fine-Tuning of MYC2-Mediated Botrytis Defense Response by the LBD40/42-CRL3BPM4Module in Tomato的研究论文,揭示了SlMYC2介导的茉莉酸(JA)信号如何与负调控因子耦合,实现免疫反应的“启动-抑制-再释放”时序性动态,实现生长-防御动态平衡的新机制。
10月27日,中国农业大学资源与环境学院农业气象系赵闯教授、杨晓光教授课题组在《细胞》(Cell)旗下姊妹期刊One Earth(《一个地球》)在线发表研究论文《气候变暖驱动小麦种植区潜在扩张足以抵消单产损失并提升全球产量》(Potential expansion of wheat planting areas driven by climate warming offsets yield losses and enhances global production)。该研究首次综合评估了气候变化驱动下全球小麦种植适宜区的时空动态及其对总产量的净效应。研究发现,尽管气候变暖导致现有核心产区单产下降,但全球适宜小麦种植的区域将向北显著扩张;这种空间上的拓展潜力巨大,足以抵消传统产区的产量损失,并有望最终实现全球小麦总产量的净增长。
近日,中国农业大学蒋才富教授团队在Science Bulletin上发表了题为“The ZmMPK3-ZmGRF1 module promotes maize growth by enhancing cell proliferation under salt stress”的研究论文。该研究发现ZmMPK3-ZmGRF1”模块通过增强细胞增殖来促进玉米在盐胁迫下的生长,为理解MPK信号通路及GRF生长调节因子如何调控植物对盐胁迫的响应提供了重要的新见解,同时也为培育耐盐碱玉米新材料提供了基因资源。
2025年10月28日,我院田长富教授课题组在《核酸研究》(Nucleic Acids Research)在线发表了题为“Cyclic-di-GMP interferes with DNA-MucR-DNA bridging to derepress genes targeted by the xenogeneic silencer MucR”的研究论文,系统解析了次级信号分子c-di-GMP作为“分子钥匙”解除α-变形菌纲保守外源基因沉默蛋白MucR转录抑制功能的分子机制。
2025年10月29日,中国科学院遗传与发育生物学研究所种子创新全国重点实验室傅向东团队在Nature Genetics杂志在线发表了题为Precise control of chromatin loop extrusion enhances sustainable green revolution yield in rice的研究论文,首次揭示了通过精确重塑染色质三维构象来协同提升水稻产量与氮肥利用效率的新机制,为培育“少投入、多产出”的新绿色革命品种提供了全新的理论依据与实现路径。这是该团队在Nature Genetics发表的第5篇系列成果。
2025年10月29日,中国农业大学植物保护学院周涛教授团队在《Advanced Science》(中科院1区,IF=14.1)上发表了题为"Chloroplast Fibrillin-Mediated α-Tocopherol Biosynthesis Impaired by a Virus to Enhance Infection and to Improve Drought Tolerance"的研究论文,系统揭示了番茄褪绿病毒(ToCV)如何通过其编码的p22蛋白"劫持"叶绿体中的质体球(PGs)结构蛋白FBN1.1,破坏抗氧化物质α-生育酚的合成,从而在促进病毒侵染的同时,提高植物的抗旱能力。
近日,我校理学院化学系张三兵副教授团队在检验检测领域国际顶级期刊《生物传感器和生物电子学》(Biosensors and Bioelectronics)发表了题为《基于分子印迹聚合物辅助的双中心MOF-on-MOF传感器对黄曲霉毒素B1的快速和高灵敏检测及其双选择性机制》“Dual-centered MOF-on-MOF sensor assisted by molecularly imprinted polymer for rapid and sensitive detection of aflatoxin B1 with dual selectivity mechanism”的研究成果。该工作设计了一种基于MOF-on-MOF理念的双中心荧光传感器,利用MOFs的呼吸效应和分子印迹技术实现了对AFB1的双选择性识别,为AFB1的高灵敏和低成本检测开辟了新的思路。
近日,我校理学院化学系张三兵副教授团队在检验检测领域国际顶级期刊《生物传感器和生物电子学》(Biosensors and Bioelectronics)发表了题为《基于分子印迹聚合物辅助的双中心MOF-on-MOF传感器对黄曲霉毒素B1的快速和高灵敏检测及其双选择性机制》“Dual-centered MOF-on-MOF sensor assisted by molecularly imprinted polymer for rapid and sensitive detection of aflatoxin B1 with dual selectivity mechanism”的研究成果。该工作设计了一种基于MOF-on-MOF理念的双中心荧光传感器,利用MOFs的呼吸效应和分子印迹技术实现了对AFB1的双选择性识别,为AFB1的高灵敏和低成本检测开辟了新的思路。
近日,中国农业大学经济管理学院博士研究生徐文燕同学(德国波恩大学联合培养)以第一作者身份在Food Policy发表研究论文“Impacts of High-Standard Farmland Construction on Farmers’ Income in China: A Comparative Analysis of Moderate-Scale Farmers and Smallholders”。合作者包括农业农村部农村经济研究中心高鸣研究员、全球食物经济与政策研究院樊胜根教授和朱晨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