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本帖最后由 congyun 于 2025-3-29 09:20 编辑
山大:展我大齐鲁雄风,低调快速发展
年初数(万元)
年末数(万元)
994378.3
895209.3
网上名称
www.sdu.edu.cn
从业人数
12227
一、2024年工作情况 2024年,学校领导班子团结带领广大师生医务员工坚持以***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引,深入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和全国科技大会、全国教育大会精神,锚定“一五七九”发展思路,深化教育科技人才“三位一体”改革,加快推进“以质图强”高质量发展,各项工作迈上历史新台阶。 一是党的建设持续加强。持续强化党的创新理论武装,坚持用***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凝心铸魂,扎实推进党纪学习教育,落实“第一议题”制度,党委理论学习中心组累计组织集体学习等各类学习活动18次。深入推进体系化、学理化研究阐释,在《人民日报》等国家级权威媒体刊发理论文章累计达百余篇,为推动理论创新、传播主流思想贡献“山大智慧”。创新推动“一融双高”山大实践,胜利召开第十五次党代会,圆满完成党委领导班子换届,科学擘画未来发展蓝图,广泛凝聚起勇担使命、敢闯敢创、全面图强的奋进共识,开启建设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世界一流大学新征程。坚持和完善党委领导下的校长负责制,制定《校级领导工作规则》,班子凝聚力、战斗力进一步提升。增强基层党组织战斗堡垒作用,获评5个全国党建“双创”培育建设单位、4个全国高校“强国行”专项行动团队。全面推进从严治党,保持严的基调、严的措施、严的氛围,一体推进正风肃纪反腐,统筹做好中央巡视和国家审计“后半篇文章”,持续深化内部巡视。紧盯师生身边不正之风和腐败问题,查处相关案件7起,营造风清气正的校园政治生态。完善大宣传、大统战工作格局,有组织、立体化、全方位讲好山大奋进故事,构筑主流舆论新态势,加强党外知识分子思想政治引领,打造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精品项目,建立宗教政策法规常态化教育机制。出台《山东大学关于进一步整治形式主义、官僚主义的若干规定》,从制度层面为规范工作作风提供了有力保障。 二是立德树人更具成效。将立德树人全方位融入人才培养体系,提升铸魂育人实效。深入实施“新时代立德树人工程”,发挥“刘公岛开学第一课”等资源优势构建大思政格局。建强“六堂一院”,大力建设数学国家高层次人才培养中心,获批国家卓越工程师学院、教育部学科交叉中心试点建设单位,入选“国优计划”专项、教育部集成电路专班和国家人工智能学院专项,拔尖创新人才培养体系不断完善。积极适配新高考综合改革,首次开展文物全科人才定向培养招生,全国首设“工程软件”专业。推动首批国家工程硕博士培养改革试点建设,牵头建设山东省卓越工程师培养联合体,与兵器工业、中国电子等17家企业联合培养“卡脖子”领域人才200余人。开展“书记‘青’听”“校长有约”等活动,搭建师生交流互动平台,促进青年学生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深化推进“访企(城)拓岗”促就业专项行动,强化职业生涯指导,就业工作质效稳步提升。 三是高水平人才队伍建设取得新突破。坚定不移践行“人才强校”战略,广聚天下英才。坚持党管人才原则,深入贯彻中央人才工作会议精神,将人才作为“第一资源”,完善人才“引育留用”全链条机制,服务和融入山东省“2+N”人才集聚雁阵格局。人才引进成果斐然,入选国家级人才79人,再创历史新高,海外引进领军人才数量较2023年实现翻番。人才培养成效明显,大力弘扬和践行教育家精神、科学家精神,4名教师和1个集体获评“全国五一劳动奖章”“全国最美教师”和全国教育系统先进,2人获2024年度何梁何利基金科学与技术进步奖,1人获评第十五届光华工程科技奖。 四是学科建设加快迭代升级。学科布局日趋合理,聚焦“四个面向”深入实施学科融合创新计划,建设“国家示范性学科交叉中心”,加快“数智+”交叉领域科学研究和人才培养,与浪潮集团共建人工智能学院,成立核科学与能源动力学院、空间科学与技术学院。成立教育高等研究院、生物医学工程学院,入选新一期国家一流网络安全学院建设示范项目,获批国家网络安全人才培养基地(全国排名第2)。学科影响力显著提升,新增环境与生态学、生物学与生物化学2个ESI全球前1‰学科,总数达7个(全国并列第9)。综合类国家医学中心创建工作稳步推进,建成全国首家海陆空一体化智能急救体系,齐鲁医学品牌影响力持续攀升,为守护人民生命健康、推动医学科学进步贡献“山大力量”。 五是有组织科研捷报频传。科研产出成果丰硕,获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684项,获国家社科基金项目59项(位列全国第1)、教育部人文社科研究一般项目47项(连续两年位列全国第1),获奖数量创历史新高。牵头获批国家科技重大专项和国家重点研发计划14项、课题38项,首次牵头承担“四大慢病”国家科技重大专项3项。在科技部、财政部科研仪器共享考评中获“优秀”等级。科研平台建设取得突破,牵头或参与建设的全国重点实验室达到11个,大力推进深地探测重大科技基础设施自主建设,建立全球最大海洋微生物组数据库。科技合作与科技成果转化成效显著,落地千万级平台及项目28项,有力推动了科技与经济的深度融合,为地方经济社会发展注入新动能。 六是文化引领作用更加鲜活可感。立足百廿学府深厚的历史积淀,紧跟时代发展潮流,全方位、深层次推动校园文化生态实现全新蜕变。勇担新时代新的文化使命,努力服务建构中国哲学社会科学自主知识体系,获建***文化思想研究中心协同研究基地(京外唯一单位),入选首批中国新型政党制度理论研究基地。《永乐大典》存卷整理、“全球汉籍合璧”等国家重大文化工程稳步推进,获敦和基金会资助成立经学研究中心。加强有组织智库研究,新增国家民族宗教委员会等3个信息直报点,3个智库获评CTTI2024年度智库建设最佳案例,智库成果多次获中央领导批示。积极参与国际文化交流与文明对话,承办首届世界古典学大会分论坛,深度参与尼山世界文明论坛等活动。赓续山大历史文脉,阐扬新时代山大精神,成功举办首届全球校友大会、威海校区办学40周年高质量发展大会、济南市大学生开学典礼、潘承洞院士诞辰90周年、艾兴院士诞辰100周年等系列活动,学校美誉度和影响力进一步提升。 七是开放合作办学扎实推进。出台《山东大学服务山东绿色低碳高质量发展行动方案》,在省内积极构建“三核引领、多点突破”工作格局,不断健全“1+N”研究院体系,实现山东省16个地市重点合作全覆盖。聚焦服务国家重大战略,积极构建服务边疆大格局,先后建立西藏、新疆等研究院,成为全国首个系统布局服务边疆高质量发展的“双一流”高校,为边疆地区的发展提供可靠的智力支持和技术保障。加强国际交流合作领域,全面升级对外交流网络,不断巩固扩大“朋友圈”。与剑桥大学等一流大学深化合作交流,率先在香港设立综合性研究院,持续实施“全球一流学科合作计划”,与香港中文大学和阿德莱德大学联合新设“科研合作种子基金”。 八是支撑保障体系进一步加强。龙山校区(创新港)建设扎实推进,聚焦“世界人才高地、国家科创中心、山东创新引擎、时代文化灯塔”目标,加强与省、市、区各级部门对接合作,顺利完成总体规划设计方案的报审报批工作,举办校区建设开工仪式。最大程度拓展办学财力规模,增强优质财务服务供给,提升教职医务员工工资水平,切实增强获得感、幸福感。坚决贯彻落实总体国家安全观,以“闯、创、干”的精神不断健全制度、强化措施、压实责任,推进平安山大建设走深走实。 二、存在问题 工作中的存在一些不足主要是:思想观念革新力度不够、工作责任感紧迫感还有待提升、学科建设“尖少峰弱”、拔尖创新人才培养能力不足、资源配置精细化程度不高、国际化办学水平有待提升等。 三、下一步工作计划 2025年,是贯彻全国教育大会精神、落实教育强国建设规划纲要的关键之年,也是“十四五”收官和“十五五”谋划之年,更是面向十年建成教育强国全面布局、高位推进之年,国家政策导向明确,战略机遇叠加。2025年学校工作的总体思路是:以***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深入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全国教育大会和全国科技大会精神,认真落实《教育强国建设规划纲要(2024—2035年)》,按照学校“一五七九”发展思路,抢抓重大战略机遇,深化改革攻坚,推动世界一流大学建设迈出新步伐、取得新突破。 具体包括:第一,坚持和加强党的全面领导,坚持用***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凝心铸魂,持续加强党的创新理论武装和思想淬炼。第二,深化全面从严治党,巩固拓展主题教育和党纪学习教育成果,推动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斗争向纵深发展。第三,提升立德树人质效,以拔尖创新人才培养为重点深化育人方式改革,完善“学在山大、快乐成长”特色育人体系。第四,加大就业指导和渠道拓展力度,探索科技发展、国家战略需求牵引的学位点建设机制。第五,全面提升学术实力,推动学科“出尖出峰”,前瞻布局基础研究和交叉前沿方向,做好国家重大科技基础设施和重点科研平台规划建设。第六,健全新型举校体制,加快推进科研范式变革,加大一流专业技术人才引育力度,推进以儒学为代表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两创”和哲学社会科学自主知识体系建设。第七,拓展国内国际合作交流,健全服务国家战略平台,汇集社会资源和创新要素,深化国际科研合作,加快构建高质量国际合作网络。第八,做好重点领域专项推进,深化数智化赋能增效,推进龙山校区(创新港)建设,推动部委省共建齐鲁医学院,加大与部委省沟通协调力度。第九,完善高水平治理与服务保障,加强人员编制、经费投入、设备和空间保障等全口径成本管理,办好民生实事,持续改善学校基础设施,夯实安全管理主体责任。
自然科学研究方面,2024年作为第一完成单位获国家科学技术奖1项,山东省科学技术奖50项(其中最高奖1项,青年奖2项,国际科技合作奖1项,项目奖一等奖12项、二等奖34项),社会科技奖励52项;作为参与单位获国家科学技术奖4项,山东省科学技术奖25项(其中一等奖8项、二等奖17项),其他省份省级科学技术奖12项(其中一等奖2项、二等奖6项、三等奖4项)。人文社会科学研究方面,2024年度山东大学21项科研成果获第九届高等学校科学研究优秀成果奖,获奖数量创历史新高,其中著作论文奖一等奖1项、二等奖7项、三等奖11项,青年成果奖2项;山东大学经济学院教授李华的成果《中国税收制度促进公平分配的机制与效应研究》入选2024年度《国家哲学社会科学成果文库》;山东大学法学院潘林教授《优先股与普通股的利益分配——基于信义义务的制度方法》(《法学研究》 2019年第3期)荣获第十届钱端升法学研究成果奖-青年奖;山东大学共6项成果荣获第十届山东省人力资源社会保障优秀科研成果,其中一等奖2项,二等奖3项,三等奖1项。 学校2024年全年共处理各类诉讼、仲裁等案件52起。
山东大学2024年度共接受资金捐赠5760.55万元,主要用于人才培养方面的学生奖助学金、奖教金,科学研究方面的学科建设项目,基本建设项目,学生活动等。学生奖助学金的发放,激发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帮助家庭困难学生完成学业;学科建设与发展捐款有力促进山东大学学科建设、教学科研条件的改善、教学及学术水平的提高;其他捐赠支出为大学生参加各种科技竞赛、科研创新活动、各种文体活动提供了必要的活动经费。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