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西北农林
年初数(万元)
年末数(万元)
336755.38
416715.62
网上名称
http://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公益
从业人数 4370
一年来,全校师生坚持以***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党的二十大和二十届二中、三中全会精神,深入落实全国教育大会精神,在校党委的坚强领导下,按照“12345”发展思路,凝心聚力、踔厉奋发,推动各项事业取得重要进展,开创了中国特色世界一流农业大学建设新局面。 (一)全面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持续提升人才培养质量 始终牢记为党育人、为国育才初心使命,深入实施时代新人铸魂工程,扎实推进***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三进”工作。持续加强马克思主义学院建设,守正创新推动思政课建设内涵式发展,不断深化“大思政课”体系建设,着力提升思政引领力。深入推进“三全育人”综合改革,优化“四位一体”思政教育工作体系,推进“一站式”学生社区建设,提升辅导员能力素养,思政教育实效性感染力进一步增强。 深入实施一流本科教育攻坚计划,不断健全基础学科拔尖人才选拔培养长效机制,大力推进新农科建设,优化本科专业结构布局,强化专业内涵建设,不断做优做强智慧类专业集群。5个专业通过国家一流专业三级认证,新增省级一流本科课程31门。深入推进植物生产类“101”计划和生物产业战略性新兴领域教材建设,入选中国农学会“十四五”规划教材26种、全国农业教育优秀教材25种。学校获“挑战杯”创业计划竞赛金奖4项,总积分位列农林高校第一,首次捧得“优胜杯”。获中国国际大学生创新大赛金奖3项、全国大学生数学竞赛国家一等奖2项、中国研究生数学建模竞赛国家一等奖3项,均创历年最好成绩。 深入推进研究生教育综合改革,持续优化学位授权点布局,获批学位授权自主审核单位,完成学位点合格评估工作,新增博士学位授权点5个、硕士学位授权点3个,自主增列化学一级学科博士学位授权点。精心实施“生物育种”“海南专项”等国家级人才培养项目,着力培养国家急需高层次创新人才。依托4个校级重点项目、6个校级探索项目、109个院级培育项目及100个校级实践基地,持续深化专业学位研究生项目制培养改革,高质量培育引领农业新质生产力发展的复合型人才。研究生录取规模稳居全国农林院校首位,博士生比上年增加10.75%,再创历史新高。获陕西省教育教学成果特等奖3项、优秀博士学位论文13篇。 (二)统筹推进有组织科研,加快打造旱区农业国家战略科技力量 聚焦国家重大战略需求和世界科技前沿,持续优化科研总体布局,不断完善科技创新机制,强化有组织科研,加快高水平创新团队建设,聚力推进旱区农业前沿科学理论和关键核心技术攻关。一年来,在小麦玉米抗旱研究、小麦抗白粉病机制、苹果成花起始调控、肠道微生物基因组挖掘、病毒跨界侵染研究、基因编辑抗病育种、土壤生物多样性形成与维持、复杂细菌群落交互机制、干旱动态风险评估、节水减排协同调控、膳食相关疾病预测、土壤侵蚀致灾、极端大火对生态影响等研究领域取得重要进展,成果在国际顶级学术期刊发表。以第一署名单位在G1期刊发表论文79篇,首次以第一作者单位在国际顶级期刊Nature发表学术成果。10个小麦新品种通过国家审定。获批农业农村部重大引领性技术1项、主推技术3项、主导品种2个,农业“火花技术”培育成果1项。学科建设整体水平稳步提升,农业科学稳居ESI全球排名前万分之一,前千分之一学科植物学与动物学、环境科学与生态学稳中有进。有序推进国家重点实验室、国家工程实验室优化重组。获批建设旱区农业陕西实验室。新增省部级科研平台2个,启动建设海南研究院。 (三)大力提升社会服务能力,持续助力乡村全面振兴 聚焦区域特色产业发展需求,按照“产业+团队+试验示范站”工作思路,优化示范站区域布局,强化科技推广队伍建设,实施试验示范站分类管理改革,不断提升核心试验示范站产业引领能力。新建延安苹果全程机械化试验站、黄淮海玉米新品种示范园。积极履行陕西省农林科学院职能,发挥“三盟”纽带效能,不断增强服务区域特色产业发展能力。创新校地(企)共建社会服务与成果转化平台模式,优化科研成果绩效奖励办法,健全科技成果转化模式与收益跟踪机制,获批陕西省首批概念验证中心,持续提升科技成果转化效率。扎实推进“乡村振兴211”创建工程,着力打造县、乡、村三级示范样板。连续6年在国务院中央单位定点帮扶工作考核中,获评最高等级“好”;以排名第一获教育部直属高校定点帮扶工作特等奖。连续6年获评国家级精准帮扶典型案例,连续3年承担中央单位定点帮扶研究项目。 (四)加快推进人才强校战略,强化高素质人才队伍建设 始终坚持党对人才工作的全面领导,认真落实“515”人才支持培育工程和人才引进工程路线图,全方位培养引进用好人才。持续深化人才发展体制机制改革,修订完善“1+4”人才发展支持体系,启动实施第二轮人才引进权责下放,持续扩大学院人事人才自主权,高层次人才“育引用留”政策环境进一步优化。搭建常态化制度化学术交流平台,深化人才发展服务内涵,持续营造识才、爱才、敬才、用才良好生态。聚焦学科发展需求,精准引进急需人才,举办第十一届国际青年学者论坛。多措并举加强师资队伍建设,全年选聘教师166人。严格落实师德师风第一标准,大力弘扬教育家精神,常态化开展师德师风和理想信念专题教育培训,引导广大教师潜心教书育人。持续深化职称和岗位聘用制度改革,启动教育管理系列职称评审,优化实验技术系列职称评审标准,提高教学为主型教授评审推荐比例,全年291人获聘高一级职称,师资队伍结构不断优化。实施绩效工资调整,提高教职工薪酬待遇,进一步提升教职工获得感。全年招收博士后143人,获批博士后基金项目121项。 (五)深入实施国际化战略,全力助推“****”建设 高质量落实上合组织农业技术交流培训示范基地建设任务,深化上合现代农业发展研究院建设,举办首届区域国别研究专家论坛,发布《上合组织国家粮食问题研究》等重要研究成果。持续优化上合组织现代农业国际联合实验室建设运行机制,新增6个“****”国际合作平台。充分发挥上合组织国家涉农高校联盟作用,汇聚优质教育资源助力旱区农业人才培养,在乌兹别克斯坦塔什干创办首个中国海外分校并完成招生。举办第九届丝绸之路农业教育科技创新联盟年会,联盟已有来自19个国家的120家单位加入。深入实施国际化战略,持续优化国际合作布局。扎实推进新青年全球胜任力人才培养项目,23名学生参与国际组织实习,80名学生获国家公派项目资助。获批省级学科创新引智基地1个,国家留学基金委人才项目5项、丝路国际产学研用专项硕博士指标25个。获批人社部、教育部等国际合作项目49项。举办国际未来农业学术论坛、中外大学校长论坛等国际会议21场。获批“丝绸之路”中国政府奖学金项目。留学生“知华友华”教育成效显著,学校获批国家级“感知中国”实践基地。 (六)持续深化综合改革,着力推进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 压茬推进学校“十四五”规划任务落实,启动“十五五”事业发展预研,深入开展新一轮学科评估预研工作。加强学科顶层设计与内涵建设,制定学科建设与发展规划,不断优化学科生态体系。全力推进“五个标杆”创建行动,扎实落实“双一流”建设任务,持续强化五大学科群和一流学科建设。着眼破解制约学校高质量发展的体制机制障碍,深入推进管理体制机制改革,一体谋划推进管理机构改革与干部队伍建设,对教务处、教学发展中心、发展改革处、“双一流”建设办公室、一体化教育党工委、招标与采购服务中心、后勤管理服务处等18个机构设置进行优化调整。坚持机构改革、机制优化、制度建设同向发力,制定修订系列管理制度,持续深化单位考评、教师评价改革,努力构建更加科学、完备、高效的现代化治理体系,不断激发内生动力和创新活力,以高水平治理赋能高质量发展。 (七)汇聚发展合力,持续改善办学条件 坚持“繁荣学术、文化引领、守正创新、节俭务实”原则,谋划推进校庆工作,举行高质量发展大会,举办办学成果展、建成新校史馆,表彰90年杰出成果先进典型,演出原创舞台剧《扎根》,充分展示学校厚重文化底蕴与辉煌办学成就,进一步激发师生校友爱校荣校强校炙热情怀与使命担当。特别是校庆期间,多位党和国家领导人向学校表示祝贺并提出殷切期望,全体师生备受鼓舞,凝心聚力创建世界一流农业大学的信心更加坚定。深入贯彻国务院支持杨凌建设《批复》和七部局院省深化共建学校《意见》,认真落实陕西省支持学校与杨凌示范区融合发展政策措施,召开3次区校融合发展会议,区校携手共建未来农业研究院,协力推进世界旱区农业教育中心、人才中心和创新高地建设。 北校区老图书馆北楼等5个中央改善办学条件项目竣工交付。6栋学生公寓楼新建工程有序推进。强化资产公司运行管理,加快推进大学科技园建设。统筹推进“五大信息化工程”任务落实,有力促进信息技术与教学、科研、管理深度融合。火地塘、西乡试验站“5G+智慧教育”试点工作,通过工信部、教育部验收并入选全国十大典型案例。智慧图书馆建设成效显著,师生信息查询、图书借阅更加便捷。持续加强校园安防技防建设,实施校园环境综合治理,美丽校园、平安校园建设稳步推进。不断提升实验室安全管理与防护能力,提高公共实验资源利用,顺利通过国家大型仪器设备开放共享考核。档案资源利用与安全体系建设日益完善,存史资政育人功能日益凸显。博览园获首届全国自然教育文创产品金奖、“典赞·科普三秦”品牌活动奖,获得省级科普讲解大赛荣誉14项,获批省级科普基地、中国昆虫学会科普教育基地。场站、试验示范站服务科教能力持续增强,全年接收实习实践、研学培训2万余人次。深圳研究院充分发挥区位优势,积极助力学校科研项目申请及成果转化。积极搭建校友与母校沟通桥梁,新建地方校友会13个。用心用情做好离退休老同志服务保障工作,资助出版学术专著5部,一批老同志通过“国家银龄行动计划”、老科协助力乡村振兴,以及银龄辅导员、教学督导员等形式继续发挥专长,学校获批设立国家老年大学分校。积极开展丰富多样的职工文体活动,精准做好困难职工帮扶工作,做实做优职工法定节日福利工作,获评全国模范职工之家。
2024年学校账面捐赠收入总额1,240.00万元,其中:用于学生奖助学金的收入24.60万元,学生活动收入166.95万元,用于教学发展及科学研究的捐赠收入1048.45万元
|
|